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往期专题 > "十四五"规划公开专栏 > 规划全文
规划全文

绥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十四五”时期20212025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关键期。《绥宁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主要阐明“十四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与实施路径,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政府履职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决胜全面小康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面向“十四五”,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必须立足绥宁现实基础,充分总结“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全面分析机遇挑战,厚植发展优势,补齐明显短板,破解发展难题,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第一节  “十三五”时期奠定的坚实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我发展砥砺奋进、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县委、县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克难攻坚认真贯彻“生态立县、人才兴县、旅游带动、特色发展”战略,加快“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生态文明示范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十三五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1.生态优势巩固扩大。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划定生态红线区22868公顷,自然保护地面积31301公顷,商品材采伐指标压减至8万立方米以下。成功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资源培育和保护修复,完成植树造林19.66万亩,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81.3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1847万立方米虾子溪饮用水源、巫水河花园阁断面、河口断面水质提升到Ⅱ类标准,游家湾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达标率为10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每年都在320天以上,打造了“神奇绿洲、最美生态”的靓丽名片。

2.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2020年达到100.66亿元,2015年的1.34倍,年均增长6.4%。三次产业结构比从2015年的23.8:45.0:31.2调整为2020年的24.3:26.3:49.4,三产业占比提高18.2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8.16亿元,年均增长7.8%。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4.02亿元,年均增长8.4%

3.实体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打造了杂交水稻制种、楠竹、旅游3大“十亿”产业。特色农产品规模加工企业发展至20家,特色种养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之一杂交水稻制种稳居全国第一,纳入国家级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绞股蓝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青钱柳茶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达到8个。油茶林发展到21.7万亩,纳入全国油茶重点县。生猪养殖能力达到100万头/。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67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7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3.0亿元。“一区两园”工业集聚发展格局完全建成,袁家团楠竹产业园获批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园区,关峡湘商产业园纳入湖南省“135”创新创业重点园区16家企业投产。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和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标对表优化营商环境主动招商,引进大唐风电、湖南上堡、湖南贵太太、佧腾电子、湖南九通和“993861”服务平台等招商项目23个,招商引资53.2亿元。我县成为大湘西文化旅游重要板块,黄桑生态旅游区和县城巫水画廊分别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3A景区,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成功获批,堡子岭国有林场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境内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湿地公园、中国传统村落等达到25处。

4.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1587356736人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全县85个贫困村出列2018实现脱贫摘帽,2020年圆满接受了脱贫攻坚普查和脱贫攻坚成效省际交叉考核,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县本级综合债务率大幅下降,债务还本付息按时履约,财政“三保”正常,总体风险可控是全市4个绿色安全县之一,获评全省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工作优秀县。持续开展非法采砂、粘土制砖、大棚房整治、绿盾行动、耕地保护、饮用水源地保护、环保督察、国土整治等重点生态环保问题整治,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进展,保持了县城山清水绿天蓝气洁的美丽形象。

5.城乡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宁靖高速实现通车,黄坪公路、枫香大道、枫黄公路等干线公路完工,县域内国省干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84.64km县城220kV变电站开工建设,巫水两岸风光带闭环,省级文明县城、卫生县城、园林县城、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全面展开,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7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提高42%农村饮水工程、农村公路“窄改宽”、村级服务平台、村卫生室、广播电视村村通、电网改造实现全覆盖,农村公路通畅率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6%,饮水安全率达到100%粮食产量稳定在14.5万吨以上。楠竹面积增至75万亩,立竹数达1.5亿根。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14个,秀美村庄10完成农村改厕6.98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1.86%。全面实行“河长制”,水资源监管河道治理成效显著。2020年县域天然水域内10年禁捕全面启动。

6.改革活力充分释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淘汰县内造纸落后产能,关停了宝庆联纸有限公司。顺利完成县乡机构改革,财税金融、商事制度、事业单位、不动产登记、农村“三权分置”、国有企业、医药卫生体制、供销合作等一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深化。县城投公司转型为市场经营主体,设立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完成与省市顺利对接,政务服务事项全部实现标准化办理。“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涉及事项200开办企业、纳税服务等营商便利度不断提高袁家团片区、电影院片区、园艺场片区、机械厂片区等棚户区改造深入推进。

7.社会大局持续和谐稳定。各项扶贫和惠民政策全面落实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连续获评全省全面小康推进工作先进县。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188,城乡居民医保、养老保险、住房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7947元和12046元,年均分别增长8.3%10.4%教育卫生健康等民生建设取得实质性成就,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9.8%,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3.6%,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县人民医院外科大楼投入使用,县妇幼保健院整体搬迁一期工程完工,195个行政村村卫生室实现规范化建设。开展矛盾隐患排查处理和扫黑除恶专项治理,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创新推开“一村一辅警”机制,全县连续40个月无进京非正常上访、无赴省群体性上访、无极端恶性事件发生和无重大网上负面舆情案件获评全省平安县。全面从严治党和绩效评价、脱贫攻坚、安全生产、放管服改革等40余项工作被评为全省或全市先进。

11    绥宁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  标  名  称

2015

2020

年均增%

属性

一、经济发展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75.04

100.66

6.4

预期性

2.财政总收入(亿元)

4.64

2.82

预期性

3.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9.6

0.3

4.5

预期性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9.64

56.86

7.8

预期性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31.23

47.50

8.4

预期性

6.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7

9.1

5.39

预期性

二、人民生活

7.城镇化率(%

31.5

42

5.6

预期性

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8751

27947

8.3

预期性

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7350

12046

10.4

预期性

10.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8

预期性

11.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73

100

约束性

12.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8.7

100

约束性

13.全县总人口(万人)

38.67

38.36

-0.2

预期性

三、社会事业

1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6

93.6

1.7

预期性

15.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0.3

1.6

预期性

16.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3.7

4

预期性

17.人均拥有文化体育设施面积(m2

2.2

2.7

预期性

四、资源环境

18.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602

0.443

5.9

约束性

1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70

72

约束性

2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6

100

3.1

约束性

21.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率(%

88.2

95

1.5

约束性

22.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77.9

85.8

1.95

约束性

23.地表水环境功能达标率(%

95

100

约束性

24.森林覆盖率(%

74.94

76.5

约束性

25.城市建区绿化覆盖率(%

40

35.11

约束性

五、民主法治

26.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程度(%)

85

98

约束性

27.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93.3

100

约束性

28.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90.2

100

约束性

第二节“十四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局起步相互交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家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我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社会发展将处于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并存

1.发展机遇

“十四五”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同时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和体系提升,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大机遇。

从国内外环境看,一是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孕育着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我更好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二是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湖南考察,为湖南发展锚定了新坐标、践行新使命、确定新战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为绥宁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方向和使命,注入了强大新动力。三是国家和省里推进“一带一部”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长株潭城市群等区域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将带来投资结构变化、消费总量和结构调整,产业链整固和产业转移加快必将带来新一轮投资和产业集聚,有利于我布局新建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新基建项目,进一步疏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堵点,助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四是国家区域发展重点政策汇聚湖南,湖南全面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推进湖南自贸试验区建设,有利于我县融入区域合作,参与产业分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五是后脱贫攻坚时期带来的发展机遇。农村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国家和省市设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实现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必会深入推进脱贫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我县可全面对标国家和省市推动脱贫人口和脱贫事业全面可持续发展要求,谋划实施一批乡村建设项目,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随着交通物流、商贸、信息等服务设施及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逐步完善,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双向互动必将带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前期成果集中释放的时期。

从县域情况看,一是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我县纳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持续推进革命地区、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科技、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为绥宁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二是产业基础不断趋强,县域内楠竹、旅游、特色农产品等资源优势顺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打造了楠竹、杂交水稻制种、旅游“三大”十亿产业。新型工业、特色农业、文化旅游、服务业、数字经济等构成县域经济增长多点支撑体系。三是道路交通、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宁靖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县城220kv变电站和秀水水库开工建设,我县发展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四是城镇化提质创造增长新空间。以人为本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宜居城市、韧性城市和智能城市建设,有利于我县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加速老旧小区改造新城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小镇打造县域经济增长新空间。

2.发展挑战

“十四五”时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我国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新的挑战。

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受全球经济增速持续放缓、逆全球化及新冠疫情叠加影响,我国外贸经济发展受到较大影响,对我县推进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挖掘外需潜力、扩大产品出口构成挑战。二是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生态环保任重道远,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会治理还有弱项。三是周边县市竞相加快发展,同质化现象严重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招商引资、旅游发展等方面面临着周边县市及市外地区强烈竞争。

从内部环境看,一是产业结构不优产业集群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发展不完善。经济发展新动能没有顺利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压力大。二是外部交通不畅我县未建铁路和机场,宁靖高速公路仅仅通过县内4个乡镇北部乡镇还未通高速公路,县域对外交通依然不畅。三是城镇化建设滞后,城镇化率低于全市8个百分点,县城和中心城镇特色不明显,辐射能力不强四是要素保障压力大。建设用地供给和需求存在失衡,难以适应城镇化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融资难、融资贵未能有效解决,部分国家和省市投资重点项目配套资金严重不足,影响项目顺利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在“三线一单”管控格局下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落地建设面临土地供给、生态环境准入难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需要更多新的思考和举措

总体上,“十四五”时期我县面临较多战略机遇,也面临不少矛盾挑战,但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深刻认识新阶段新格局的新特点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县情实际,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保持战略定力,发扬斗争精神,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仍将大有作为

第三节  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十四五”规划目标完成后,坚持久久为功,“一张蓝图干到底”,再接续奋战10年,2035年,与全国同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蓝图定能实现。到那时,我县经济、科教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收入将迈上新台阶,经济发展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产业规模和质量大幅提升,成为楠竹新材料基地、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特色文旅和健康养老目的地;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平安绥宁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文化强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体育强县、健康绥宁质量更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文化软实力、影响力显著增强;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大部分群体进入中等收入行列,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镇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进步;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实质性进展。

  坚持以人为本奋力谱写绥宁发展新篇章

“十四五”时期,推进全省“三高四新”战略、全市“二中心一枢纽”战略落地实施结合县域实际,贯彻落实“生态立县、绿色崛起”发展战略,抓住和用好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建设,奋力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绥宁新篇章。

第一节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确保高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第二节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体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推进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坚持目标引领。始终把生态立县放在首位,实现绿色崛起,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社会和谐模范县、特色发展县,始终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追求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实现高质量发展。

第三节发展战略

生态立县。我县的最大优势和发展潜力在生态,必须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把保护好生态环境置于经济社会发展首位。要将生态环境保护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严守耕地、水资源以及自然保护地、河湖等生态红线,守住生态安全底线。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和发展规律,持续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治理,持续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质量,巩固和扩大绥宁生态优势,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造湖南西部地区和雪峰山地区生态安全屏障、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绿色崛起。尊重县域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持之以恒推进实体经济发展,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产业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都必须把绿色作为第一选择,把环境质量作为第一名片和第一民生需求,突出生态绿色、民族特色、文化底色,坚守环保、安全、效益三条底线,追求效率、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旅游要素产业化建设、精细农业发展、现代服务业规模发展和工业集中区建设,走出一条生态优先为导向的绿色崛起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建设面向国内外的楠竹新材料基地、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全域旅游示范县,打造具有国家影响力的绿色产业发展示范区。

第四节  战略定位

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在延续“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生态文明示范区、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战略定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增加新内容新目标,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生态文明示范区:绥宁最大的优势、发展潜力在生态。要毫不松懈坚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的目标和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战略地位,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形成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升,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省级森林城市和邵阳西部生态圈重要城市。

特色县域经济先导区: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实体经济优先、产业发展优先,既要利用好区域发展的政策机遇、投资机遇、产业机遇加快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能力,又要坚持绿色崛起的方向和路径推动城乡建设和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积极融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及邵阳西部生态圈等新发展格局,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和整体经济效率,形成创新引领开放崛起发展新格局,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培育楠竹加工、水稻制种、旅游业、茶油、有机茶叶和矿泉水大特色产业,辐射带动健康养老等上下游产业发展,打造和谐共生绿色发展的先导区和特色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维护和实现好群众的根本利益。突出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乡村全面振兴主旋律,把更多财力和公共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推进教育、医疗健康、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工程,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显著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保持社会长期和谐稳定。

第五节发展目标

围绕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对照“五位一体”总体要求,结合绥宁发展实际,今后五年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优势得到新提升。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保持天蓝地绿水清气洁的生态优势,加强生态农产品开发供应,加快文旅康养产业要素整合和供给,加快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目的地体系化建设,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省级园林县城、省级森林城市。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综合实力和增速晋位争先,优势资源利用进一步加强,第三产业占比超过50%,培育形成10个左右年产值过亿元农产品,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强人才、智力、产业汇聚配套体系建设,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湖南自贸试验区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市场主体活力,改善发展环境,提高治理能力。

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体育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把人居环境作为最基本需求,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共同家园,提标省级文明县城,争创国家卫生县城,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业、教育、社保、医疗、文化、住房、环境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收入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群占比大幅提升。

治理效能和水平得到新提升。县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明显提高,综合行政执法更加规范、高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21   绥宁县“十”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指  标  名  称

2020

2025年

年均增速(%)

属性

一、综合质量效益

1.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00.66

148.00

8

预期性

2.人均GDP(元)

27251

41042

8

预期性

3.财政总收入(亿元)

2.82

5

7

预期性

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6.86

83.56

8

预期性

5.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67.90

72

预期性

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7.50

70.73

8

预期性

7.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

60.13

72

约束性

8.园区单位面积工业增加值(亿元/km2

13.87

22.34

10

预期性

9.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1

12.18

6

预期性

10.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4

0.03

约束性

二、创新发展

11.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15

2.75

4.19

约束性

12.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

1.22

1.60

4.62

预期性

13.高新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

36.5

50

5.5

预期性

14.科技进步贡献率(%

48

52

1.34

预期性

三、协调发展

1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42

49

6

预期性

16.农村地区自然村(20户以上)光纤和5G覆盖率(%

80

90

预期性

17.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95.6

98

预期性

18.农村高标准农田比重(%

15

40

预期性

四、绿色发展

19.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

0.434

0.385

约束性

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天)

320

>340

预期性

21.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预期性

22.森林覆盖率(%

76

77

约束性

23.县城污水集中处理率(%

85.8

90

约束性

24.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95

99

约束性

25.建制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0

80

约束性

26.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率(%

95

99

约束性

五、开放发展

27.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

20.2

25

约束性

28.实际利用内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25

35

约束性

29.营商环境便利度指数

——

0.90

预期性

六、共享发展

3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7947

40685

7.8

预期性

3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12046

17700

8.0

预期性

32.城镇登记失业率(%

4

3.8

预期性

33.人均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m2

2.7

3

预期性

34.城乡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0.3

11

预期性

3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93.6

94.5

预期性

36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

1.95

2.4

预期性

37.每千人拥有床位数(‰)

4

4.5

预期性

38.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37

45

预期性

第三章   坚持生态立县推进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方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守住生态安全底线,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第一节加强国土空间全域管控

全面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纲要,推动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有机衔接。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管控要求,适应空间结构变化趋势,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明确分区引导和管控要求,实施空间资源的差异化配置,推动形成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三大空间格局。城市化地区主要布局长铺镇、长铺子乡、关峡乡和寨市乡等区域,引导人口集中和产业集聚,重点发展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生态功能区主要布局生态保护区域、基本农田、自然水系区域,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环境,扩大生态产品供给,维护生物多样性。分步有序对居住在生态保护区核心区与一般控制区的居民实施生态移民,优化生态功能布局。农产品主产区重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增强农业生产能力,适度发展二三产业。

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依托县域生态空间资源分布,优化生态保护空间,构建“三区两屏障,两水一绿核”的生态保护格局。“三区”即北部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部山地林业与丘岗区、南部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北部以高登山、宝鼎山为核心,打造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中部以堡子岭、神坡山为核心,打造山地林业与丘岗区;南部以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打造自然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两屏障”即依托大南山山脉、雪峰山脉,形成以水口乡、金屋塘镇所在的北部高山生态屏障和以寨市乡为主的南部高山屏障。“两水一绿核”即以巫水、蓼水和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重点,打造生态绿核,构建环境优美的生态格局。

强化国土空间用途分区管控。打造用地全称一体化管理体系,打通审批、供应、登记全流程,实现省市县统一平台,逐宗对土地进行管理,将规划管控和用途管制要求贯穿全过程、各环节,打造自然资源监测保护体系。完善规划法规政策体系,强化规划监督实施,严格审批和监管,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遵循用途主导功能原则,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和乡村发展控制线。严格规范人类活动和建设行为,做好水域、山体、植被、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自然形貌保护。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以生态修复为主,自然保护地核心区范围内禁止开发性、建设性活动。对水源地、公益林、防护林等实施重点保护制度,严禁在水域控制范围内违建建(构)筑物,严禁各类建设用地占用生态公益林,严禁未经许可砍伐林木、挖山采石。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从严管控非农建设占用永久基本农田,鼓励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城镇开发边界内建设实行“详细规划+规划许可”管控方式,边界外原则上不得进行城镇开发。乡村发展区以促进农业和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导向,按照“详细规划+规划许可”和“约束指标+分区准入”的方式,根据具体土地用途类型进行管理。

第二节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污染治理

坚持保护为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推进山水林田系统治理,加快生态文明体系建设,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进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进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及生态脆弱区、公共绿地、生态廊道等保护管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境内生态保护红线稳定在965.81平方公里以上。推进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纳入南山国家公园建设试点范围,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进自然保护地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确保各类自然保护地面积在307.21平方公里以上。加强境内典型生态系统、重要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珍贵物种遗传基因景观多样性保护,保护生物物种多样性。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五边”绿化、退耕还林、低产低效林改造等国土绿化工程,推进生态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采矿区和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全面封禁40万亩适宜森林并开展补植补造,确保森林覆盖率达到77%,森林蓄积量达到2000万立方米,建设南岭山地水源涵养重要区、武陵山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和雪峰山地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三级功能区加大集约经营和定向培育,加强木材储备林基地建设,建设杉木等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25万亩,培育珍贵树种、大径材等国家战略木材储备基地10万亩,生物质能源林5万亩。推进沿风光带、秀美村庄等生态工程建设,形成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乡村林果化、园区生态化的美好景致,扩大秀美村庄覆盖面和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落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和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严把项目准入关口,控制建设项目污染物新增量。推进大气污染防控,实施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工程,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做好水泥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强工业污染源烟(尘、VOCs、农作物秸秆、机动车尾气、餐饮服务油烟污染治理。加强建设工地扬尘治理,严格落实6100%”长效管理机制。推进水污染防治,抓好集中供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确保饮用水水源安全。深化流域水污染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及岸线分区管控要求,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和重点污染源废水处理提标改造工程。抓好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确保建制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0%上。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畜禽养殖分区管理,非禁养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配套建设粪污干湿分离、雨污分流处理设施,严格规范河流、水库等天然水域水产养殖行为,落实天然水域十年禁渔。建立覆盖城乡的垃圾收运体系和分类收集处理体系,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及建筑垃圾、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推进再生资源、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打造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划定城区环境噪音功能分区,落实降噪措施,确保噪音达标。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治理修复工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化肥零增长和替代行动,推广使用生态有机肥,防止土壤重金属、抗生素污染。“十四五”期间,城乡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城乡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于二级标准,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

专栏1绥宁县“十五”生态环保建设工程

水污染防治:畜禽养殖粪污治理资源化利用项目,武阳镇、寨市乡等13个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黄桑珍稀植物园生态博览馆建设项目、生态廊道建设项目、自然保护地建设项目、楠竹低产林改造、堡子岭森林康养基地、楠竹主产区竹林道建设项目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垃圾收集、转运、热解气化处理体系建设,农村厕所改造工程。

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废旧汽车拆解回收、垃圾回收、再生资源回收。

第三节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方式,积极引导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现代产业发展,加强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推广,建设绿色低碳社会。

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严把产业开发、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环保控制关,坚决淘汰造纸、冶炼等落后产能,对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之内的产业项目坚决做到不承接、不招商、不建设。加快建立绿色循环型产业体系,分类建立对实施和未实施清洁生产审核企业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对沿河工业企业清洁生产审查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做好源头治理。加大园区,尤其是楠竹产业园区清洁生产审查,推广清洁低碳生产共性技术和设备,推动园区绿色化、循环化和生态化改造,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进水泥、化工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动转型升级。完善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施废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淘汰燃煤小锅炉,升级改造水泥企业脱硝除尘设施。支持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清洁生产技术和产品研发。在楠竹、建材等行业深入实施工业技改升级行动,鼓励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投入产出比。大力推进“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推广装配式建筑运用。

集约节约利用能源。发挥节能与减排的协同促进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资源能源节约。健全有利于节约用水、节能环保的电价机制。推进高耗能行业建立能源消费“双控”制度,推广运用节能产品和技术,深入实施阶梯电价、水价、气价,控制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改善能源结构,积极推广使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推广使用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动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开展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发展,减少和避免污染物的产生及排放,提高全社会资源产出率。加强公共机构节能管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社会。

推进节水节地建设。调整建设用地结构,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工矿废弃地、地质灾害水毁地复垦工作。加强耕地利用管理,推进土地有效流转,促进撂荒地恢复耕种。加强林地保护管理,实行征占用林地定额管理和森林面积占补平衡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体系,全面推进林长制。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水环境刚性约束,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细化落实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推行水价改革,建立健全水价形成机制,推行再生水利用,推广节水设备。到2025年,节水型社会全面建成,用水总量控制在14.73亿m3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9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倡导科学合理的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和节能减排理念。推动形成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积极引导消费者选择绿色能耗小的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倡导绿色、合理消费,推行低碳、节能、可再回收的消费模式,不断减少消费过程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做好公共机构节能管理,推广普及节能降耗产品。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办公、绿色生活和绿色休闲模式。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区和低碳园区、低碳社区、低碳景区试点示范,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第四节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按照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严究的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措施,构建科学长效的生态文明建设利益导向机制。

建立生态评价机制。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政绩观。开展独立的生态文明建设评价,建立反映地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全面实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推行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自然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探索推行同一流域上下游生态横向补偿机制完善水电开发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补偿机制。积极向上争取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和库区生态补偿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评制度和“三同时”管理机制,实施新建改建项目主要污染物减量替代和排污许可管理。推进全流域、跨区域联防联控联治和城乡协同治理模式,强化源头防控,健全环境保护监测预警、责任追溯等制度。推行“一企一档”,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加强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园区企业排污实时在线监控设施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推进政府向社会购买环境监测服务,积极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逐步建立重点行业第三方治污企业推荐制度。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引导广大民众参与“环保监察”。

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损害者赔偿、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构建政府推动、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低碳循环发展新机制研究出台绿色低碳项目、碳权信托和贷款等绿色信贷优惠政策,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商品林赎买改革。创新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支持。积极发展碳汇林业,鼓励引导县内企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资本参与碳汇林业建设,创建一批碳汇林业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十四五”期间力争新建碳汇林基地10万亩。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机制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把工业污染减排作为总量控制重点,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建立健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排放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鼓励现有企业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清洁生产、污染治理、技术改造等扩大排污权交易规模,支持新(改、扩)建项目新增排污权指标通过市场交易、储备出让等方式有偿获得。

第四章   坚持绿色崛起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支持壮大实体经济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为导向,推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工程,追求效率、和谐、可持续发展,构建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环境友好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面向国内外的楠竹新材料基地、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特优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县。

第一节  构建工业发展新空间

落实主体功能规划要求顺应产业转移、分工趋势,结合产业集聚、“三生”融合发展要求,形成层次清晰、各显优势、融合互动、高质量发展的一区两园多点”的工业协调发展格局。

一区即绥宁工业集中区,利用好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园区和楠竹产业示范基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基地等现有平台,争创省级开发区,打造国家和省级先进制造业集聚发展高地。2025年,开发土地面积190公顷入园企业达到10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35亿元,实现税收1亿元

两园即袁家团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关峡湘商产业园袁家团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园主要布局木竹精深加工培育竹木产业总部经济群,打造湘西南竹艺文化特色产业园,建设中部地区楠竹产业基地。关峡湘商产业园突出特色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产业,打造创新创业重点园区,建设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健康养生茶文化产业园、医疗器械产业园和电子信息产业园。

多点根据各乡镇资源禀赋及产业分工要求,适当布局楠竹初加工、特色轻工及矿泉水加工等产业项目,形成多点支撑、特色明显的产业经济增长点“点”通过交通内循环,实现资源共享、互融互通、竞相发展,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区楠竹初加工,依托“园区企业+基地+农户”一体化模式,在瓦屋塘、水口、红岩、唐家坊麻塘长铺子等乡镇布局园区重点企业楠竹初加工基地,形成原材料初加工在乡镇、加工产品运至工业园区实施深加工的良性格局。特色轻工,在武阳、黄土矿、关峡、鹅公岭等乡镇布局一批纺织制鞋、电子信息、箱包制作等卫星工厂和扶贫车间,构建“企业总部+卫星工厂+扶贫车间”发展模式。在瓦屋塘、金屋塘等乡镇布局优质矿泉水精深加工业。

第二节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以产业高端、产品终端、科技尖端、服务前端为导向,实施“四大计划”,培育壮大特色农产品加工、楠竹新材料、矿泉水、养生茶叶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条向关键环节和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

实施骨干产业培育计划。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产业发展机制,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强化政府专项资金的引导,集中各类资源扶持支持重点产业和领军企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动能,形成竞争新优势。

—楠竹新材料:以市场为导向,支持中集竹木、丰源体育、湖南九通、湘南竹业、湖南银山、佰龙竹木等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扩能和新产品研发,做大做强竹木复合底板体育智能滑板、竹缠绕管道和制西餐具、竹家具等产品。继续加大楠竹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引进楠竹改性新材料、竹化工、竹医药、竹纤维等加工企业,开发竹纤维、全竹高强度复合工业地板、新型铝木建筑模板、重竹地板、波纹材料等新材料新产品。尤其要顺应全球禁塑新趋势,加大以竹代塑研发力度,开发竹刀、竹叉、竹盘、竹包装盒等以竹代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提升楠竹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建成湖南省竹基材料加工区域性中心。

—新能源:有序开发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质能,优化能源使用结构。稳步推进高登山、堡子岭、李熙桥等地风电场开发,确保到2025年风电装机容量新增25万千瓦。支持发展山地光伏发电和生物质能发电。

—矿泉水开发:以瓦屋塘、金屋塘为中心,加强水源地生态保护,引进战略企业开发境内优质矿泉水,建设年产400万吨优质矿泉水生产线,建成中部地区优质矿泉水生产基地。

—特色农产品加工:依托湖南贵太太,加快油茶新品种引进和高产栽培示范推广,建设现代油茶循环产业园、现代油茶产业观光博览园。推进实施白茶油、茶皂素、茶粕研磨自动生产线技改,扩大油菜籽收储加工,建设年产6万吨优质食用油生产线,建成全省最大的食用油供应基地。扶持特沃斯有序扩张,抓好5个乡镇一级发酵场建设,建设年产20万吨高端有机肥料和生物饲料。瞄准长株潭、粤港澳、长三角、邵阳城市群等高端消费市场,做好绥宁花猪、黑山羊保种纯化及生态规模养殖,开发牲畜食品精深加工产业。抓好县内竹笋、竹荪、山野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脱水蔬菜、预制菜等产品,提升产品价值。建设冷链、冷藏等大宗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推动农业丰产、营养素提取、保鲜等技术升级,提高行业现代水平

—养生茶叶:以神农金康、华润绞股蓝为主体,加快青钱柳、莓茶、绞股蓝、高山云雾茶等健康养生茶开发,支持开发中药饮片、纯中药制剂等高端产品,建设健康养生茶示范园。

—医疗器械:推进绿洲惠康公司实施一次性精密输液器、安全自毁注射器等医疗器械及医用口罩、医用防护服等医用耗材产能提升工程,引入新技术开发医用植入器械及介入器械(材)制造、口腔及微创医疗器械制造为主的医学材料。

—纺织轻工:依托震宇工贸、昌隆服装、博艺迪眼镜等重点企业,做大做强鞋、箱包、眼镜、运动休闲、床单、被罩以及纺织品产业,扩大面料、辅料、配件生产产能。积极承接国内知名运动服装、运动休闲服装、品牌鞋帽箱包产业转移,引进西装、西裤、衬衫、针织内衣裤、棉服、牛仔裤、风衣、夹克等个性化服装生产企业,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拓宽产品营销,培育壮大轻工纺织产业集群。

—电子信息:佧腾电子为依托,围绕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器材等产业,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佧腾电子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完善产业链条,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地

—化工产业:有序推动华硕化工、联合化工、绿洲化工等企业搬迁改造,支持企业实施环保设施装备技改、绿色生产工艺设备更新,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有机原料和无机原料等产业,推动化工产业集中集聚发展。

实施产业链供应链强链计划。进一步梳理产业链条,围绕楠竹新材料、特色农产品加工、循环经济、食用油、电子产品等工业优势产业链,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提高基础、基础部件就地供应能力,提高下游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全面提升供应链的稳定性。建设跨界融合的创新服务平台,推进供应链服务标准化,提高技术研发、品牌培育、市场开拓、检验检测认证等服务提高产品附加值精准对接工业链上下游、产供销需求,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的全链条供应体系。优化楠竹产业链供应链配置,在麻塘、水口、瓦屋塘、红岩等楠竹主产区,建设楠竹半成品加工车间,扶持楠竹初加工业向集团化、专业化发展。引进和培育国内外供应链龙头企业,打通供应链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产品流,构建智慧供应链网络和产业生态。鼓励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风险共担和利益共享。

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计划。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新趋势,推动互联网新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加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卫星导航等新技术应用,引导园区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智造”转变。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行动,推动工业企业数据“上云上平台”,将工业设备、核心业务系统等关键环节向云端迁移,实现研发、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物流、库存等业务在线协同,推广应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技术和基于物联网、云计算等智慧技术装备,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培育一批面向垂直行业和细分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基于数字技术的智能监测、远程诊断、在线管理、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等应用服务,培育产品智能检测和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模式。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智能生产线、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支持建设“双创”平台,培育发展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新型生产模式。2025年,打造1个在全市有影响力的云服务平台、1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人工智能骨干企业1个个性化定制服务示范工程,打造2-3行业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培育30个工业APP

实施服务配套攻坚计划。围绕重点制造企业常见零部件供应、进出物流、人才引进、员工生活、融资保险等现实困难,采取企业开单子、政府搭台子、组织和引导第三方寻路子的办法,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推进制造业与智慧物流融合,通过联合、合作、连锁等方式,引导工业企业剥离物流业务支持社会力量组建一批物流企业和物流配送中心,培育1-2家中型物流企业,发展多式联运和第三方物流,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工业品流通“升级版”。创新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开发模式,把园区建设、配套设施完善、拆迁群众安置和特色小城镇开发结合起来,打造集完善园区综合服务、带动乡镇和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群众就近转移就业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争取上市公司发展到2家。依托产业链龙头企业资金、客户、数据、信用等资源,发展基于应收账款、存货、预付款项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盘活装备资产和发展装备融资租赁业务。

专栏2:优势产业链

竹木绿色循环经济产业: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研发、竹筷、竹炭、竹工艺品、竹食品、竹饮料等研发中心、智能工厂,培育生产基地75万亩,楠竹主产区竹笋深加工项目。

医疗器械产业:湖南绿洲惠康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

新材料:湖南丰源体育滑板极限运动产业综合体、新型竹基复合材料(竹缠绕)、竹制西餐具及以竹代木新产品、新型铝木建筑模板、湘南竹业楠竹产品出口基地。

电子信息产业:湖南佧腾电子产业园、电子产品高新技术制造研发。

消费品工业:优质矿泉水开发利用项目、湖南贵太太油茶加工产业链项目、绥宁花猪精深加工基地、神农金康“互联网+健康+农业”健康养生茶产业示范园。

第三节  推进旅游要素产业化建设

持把旅游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重点,以游客中心开展旅游要素五大提质行动推进旅游业标准化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接待游客达到50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亿元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县GDP比重达15%以上。

目的地提质行动。围绕醉美绥宁·神奇绿洲”旅游品牌形象,开发境内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完善旅游大通道,建设乌鸡山—城步长安营旅游公路,实现绥宁与桂林、张家界、凤凰等成熟旅游市场的便捷对接融入邵阳西部生态圈、大湘西旅游圈和张旅游走廊,打造桂林—崀山—张家界旅游节点城市雪峰山旅游组团重要目的地。精心设计旅游线路,精准营销推介。以黄桑生态旅游区为龙头,重点打造乐安寨市古镇黄桑大园古苗寨花园阁湿地公园精品旅游走廊,带动县城至洛口山峡谷、神坡山神滩、高登山等自驾游线路发展,构建旅游重点区-潜力区-散点区“一圈多线”的空间布局。整合资金,分期分批打造一批有代表性的生态廊道、古村古寨、红色纪念馆。实施“旅游+融合发展,推进青钱柳现代农业产业园、插柳村研学旅游基地、花园阁湿地公园省级旅游新业态创新项目,建设一批旅游+现代农业产业园、文旅融合示范基地、旅研学基地和影视拍摄基地,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省级文旅融合发展区。加快精品旅游景区建设,打造特色县城景观区、黄桑生态文化旅游区、寨市历史文化名镇旅游区、大园古苗寨旅游区、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景区等旅游精品景区黄桑生态旅游区创建国家级5A景区,县城巫水画廊和花园阁国家湿地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寨市古镇创建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镇关峡插柳村、上堡侗寨创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关峡大园村、乐安铺大团村创建湖南省五星级乡村旅游区。

民宿提质行动。规范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推进文化遗产进景区行动,全力打造绥宁特色饮食、民俗和生态文化,丰富沉浸式旅游内涵。围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民俗文化等内容,将民宿业与旅游景区、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休闲养生等相关产业深度融合,将全县景区(点)、民宿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打造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形成了“民宿+景区”“民宿+文化”“民宿+设施观光农业”等主题的休闲乡村旅游模式。鼓励农村集体经营组织以自营、出租、入股、联营等方式发展民宿产业。引导民宿经营者资源共享、行业自律、诚信经营,扶持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体验农庄和精品民宿,建设3家星级以上酒店,200家标准化特色民宿集中打造铁杉林村、上堡村、花园阁村坝哪部落四大宿群,建省级两型精品民宿着力提升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旅游产品供给,延伸文旅产业链条。

旅游小商品提质行动。推进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品牌产业化。挖掘绥宁猪血丸子辣椒黑米饭、竹笋东山花猪、绞股蓝、青钱柳茶土特产优势,提升旅游的文化创意和底蕴,打造绥宁旅游商品品牌。优化全县旅游购物点的布局,结合重点旅游景区、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接待、旅游集镇,合理布局旅游购物设施。实施“购物便利工程”,促进旅游购物与互联网的融合,支持旅游者在线支付旅游商品,与邮政、快递等物流企业合作。加强产品研发、包装、推介力度,使旅游经济更广泛惠及人民群众。

夜生活提质行动。繁荣发展夜经济支持打造“夜宵”“夜游”“夜购”“夜娱”“夜健”“夜教”“夜赏”“夜宿”等八类夜间消费模式。加大民俗节目开发,加大少数民族村寨文艺队伍培训,开发舞台剧提升民俗展演水平,支持民俗表演特色化、商业化、常态化。彰扬食材优势,开展代表性菜品评比,逐步形成“绥宁味道”特色品牌。积极发展县城和景区夜间经济。依托县城巫水画廊夜景特色,开发花园阁湿地及巫水县城水上游。做活大汉商业街、寨市古镇、黄桑小镇旅游业态,打造“网红经济”。

地接社提质行动。引导旅游企业落地绥宁,加快本土旅游人才培育,规范旅游市场。大力推进旅游宣传促销,引进一批省内外知名旅游企业和管理服务品牌,积极引进战略投资商创新旅游服务供给,开发智慧旅游、线上文博、旅游节庆、旅游智能制造等产品和服务,促进数字文旅发展。提升旅游景区交通便利度,开通县城至寨市古镇旅游公交线路。推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标识系统、环卫设施、停车场、旅游公厕、通信网络、安防消防、应急救助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标准化水平。

专栏3:旅游提质建设工程

原生态旅游开发黄桑景区原生态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项目、花园阁国家传统村落保护及湿地公园旅游开发基础设施项目、乡村旅游项目、特色民宿开发。

关峡旅游提质开发:大园、插柳、花园阁特色村寨保护、苗文化传承保护展示、传统村落保护建设、乡村旅游开发。

寨市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寨市苗侗风情小镇、黄桑康养休闲小镇莳竹河沿岸风光带。

旅游通道:X170上堡经乌鸡山至城步长安营旅游公路。

第四节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

持把服务业作为调结构促转型的战略重点,推进服务业标准化、从业者职业化,推动现代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充分发挥产业、人才、区位等优势,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现代物流。推进坪溪物流园区建设建成建材物流城、电商仓储物流中心农产品物流中心。支持物流企业加快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一体化管理,降低社会物流总费用。完善城市配送体系,整合快递企业、冷链物流运输物流企业、商贸连锁配送企业、农产品配送企业,实行信息共享,组建配送联盟整合“农超对接”、“网市对接”冷链供应体系,构建由控温贮藏、冷藏加工、冷藏运输配送和冷藏销售等环节组成的冷链物流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建设第三方供应链管理平台。推进物流业智慧化转型升级搭建商品交易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等智慧平台,推动线上信息与线下实体融合发展2025年,建成农村电商示范县(三期),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比2020年下降3个百分点,物流业对国民经济支撑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专栏4:现代物流建设工程

物流枢纽:经发国际商品博览城长隆华美立家家居建材广场、县城农贸市场及配套设施项目。

物流服务建材综合大市场、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存储销售冷库基地、再生资源回收基地

冷链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建设项目

—商贸服务。促进传统商贸向现代商贸转型,进一步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积极对接苏宁易购、京东商城、淘宝、天猫等知名网商,推动商务模式创新,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发展,培育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发展社区商贸服务业,支持商业连锁企业进入社区。引进新型商贸业态、经营模式,提升城区特色商业街和大型综合商场商业配套设施,完善城市商贸、商务、娱乐、文化休闲服务等综合性功能,打造5分钟生活圈”,建成集宾馆、一二线品牌店、商住一体的商贸新城。加快引进一批一线零售企业、连锁餐饮,增加农贸市场、娱乐等生活配套。鼓励连锁经营企业在乡镇开设便民连锁经营网点,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

—现代金融积极争取政策性银行加大对我县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支持,鼓励商业银行以项目未来现金流和收益为担保,增加对经营性项目的信贷资金。做大面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担保业务,推动养殖圈舍、大型农机、土地经营权依法合规抵押融资。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企业股权、专利权等质押贷款,完善风险补偿处置机制,开展科技保险、4321新型政银担合作机制等金融创新服务。鼓励县内银行业探索建设具有物联网金融特色的科技型银行。加大企业上市培育力度,支持符合条件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交易融资。支持企业运用私募基金、收益债券、股债结合等融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大力发展为金融业提供服务的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律师、保险代理、保险公估和保险经纪等中介服务组织。大力发展面向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的普惠金融服务。到2025年,全县存款规模达到19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7%以上;年贷款规模12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

—科技服务。整合企业、高校等科技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协同创新,培育第三方科技研发服务机构,以竹基新材料、电子信息、特色农产品等为重点,以技术市场为载体,全面推广“孵化+创投”的孵化模式,完善技术服务产业链条,为优势产业、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全方位科技服务。

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发展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物业、文教等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规模化、标准化建设。

—健康服务。大力发展高端医疗、特色医疗等医疗卫生服务,推动建设健康教育、健康体检、营养保健、心理健康等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养老医疗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康复医疗体系推进区域养老联合体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健康服务机构入驻,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端养老等健康服务领域逐步完善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保健等他健康服务体系。

—社区服务。加快推进社区服务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大力拓展面向社区全体居民和单位的有偿服务项目。建立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居民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加快建设社区幼儿园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实施社区标准化菜市场改造工程,方便居民生活。鼓励发展家庭旅馆经营和房屋租赁经营,满足不同消费层次需求。支持为社区居民提供保洁、绿化美化、保安、车辆看管、再生资源回收、小区物业管理、维修、送货、护理、信息咨询、法律援助等便民服务。推进以邮政综合便民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便民网点建设,发展配送投递设施。推进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卫生保洁、商品投递配送、物业管理等社会化服务。创新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升对残疾人、优抚对象、困难户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水平。

—家政服务。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重点发展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教育、婴幼儿看护和病患陪护,基本形成便捷化、广覆盖的家庭服务体系。支持家政服务企业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第五节推进工业集中区建设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一体化地区,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发展空间,提升产业综合承载能力,建成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推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加强园区上下游产业布局规划,围绕园区发展定位和特色产业方向,做好扩区调规,推进产业链固链强链引链延链工程,培育壮大园区特色产业,建设湘西南竹艺文化特色产业园,打造产业集聚发展高地。2025年,工业集中区用地面积扩展到4115亩。加快园区标准厂房及入园道路、袁家团大桥、牌楼、厂区围楼景观等工程建设,推进园区产业平台配套设施与城镇基础设施、市场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一体化建设,完善生活服务、职业教育、文化娱乐、生态环保等产业服务体系,促进产城融合、产教融合、产金融合。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加快产业综合体建设,推进园区企业创建数字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打造智慧园区和智能园区。强化园区用地保障,新增建设用地原则上向园区核准范围或规划发展方向区集中配置。鼓励园区开展跨区域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园区开展产业链引资,引进公司总部、研发、物流等功能性机构。加快出口监管仓的运营服务,推动出口企业产品就近报关。支持园区企业开展上市融资、业务重组。落实产业用地政策,实行弹性出让、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供地等。聚焦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双招双引”、服务企业等主责主业,建设好技术服务、技术支撑、融资担保、创新创业等平台,推进园区从产业服务平台向创新创业发展平台转变。

深化园区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选人用人机制,推行聘任制、绩效考核制。加快园区低效用地改造提升和倒闭企业腾笼换鸟工作盘活存量土地。做好宝庆联纸公司厂房和土地利用,支持建设众筹空间、众创空间和中小企业服务中心、产业升级服务平台。建立土地厂房出售出租监管机制,设立亩均投资、亩均税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消减率等为指标的评价体系并实施分档激励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加大对园区企业用地的正向激励和约束倒逼,对有意愿改造的企业,出台政策鼓励开展内部挖潜、零土地改造。推进园区平台公司转型,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放部分经济管理权限,逐步推进向园区放权赋权。推行园区环保管家制度,鼓励开展污染第三方治理。

专栏5工业园区建设工程

园区功能平台:湘西南竹艺文化特色产业园、产城融合示范区。

园区配套设施:湘商产业园综合服务中心和物流中心,完善园区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超市、银行网点、宾馆、双创示范中心、产品展示厅等,新建10000平方米货运停车场和物流仓库。

第五章推动扩内需稳投资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扭住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政策机遇、投资机遇、产业发展机遇,在主动对接有效投资和消费升级中引领和创造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扩大有效投资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作用,围绕“两新一重”,着眼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引导资金投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转型升级,稳定经济运行。

优化投资结构。加强对国家和省里促进民族地区振兴发展、脱贫攻坚巩固提升等政策研究的前瞻性思考,提前谋划项目前期,积极对接上级政策变化趋势,加大争资争项争政策力度。加大新动能培育投资,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扩大高水平、高质量产业投资,扩大消费品工业占制造业投资比重,提高技改投入在工业投资中的比重。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和项目。扩大社会民生领域投资,实施一批教育、医疗、养老、托幼、生态环保等社会民生项目。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动企业技改扩改、转型升级,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加大公共安全、物流、民生保障、防灾减灾等短板投资力度。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加强稳投资项目储备和政策储备,积极稳定有效投资增长,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方针,对接国家重大投资方向,精准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按照近期、中期、长期三类,加强一批强基础、增动能、利长远重大项目谋划储备,做深项目前期工作,积极申报纳入国家和省里重大项目投资计划库。密切跟踪和分析研判投资形势,完善投资评价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专项债券等各类政府资金带动作用,盘活基础设施存量资产

提高投资效益。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严格把握政府投资范围,强化科学论证,围绕国家和我省重大战略,推进供需两端共同受益、强大国内市场的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强化政府投资项目概算管理,防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加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投资,避免无效投资和重复建设,提升投资质量和效益。注重盘活基础设施、产业园区等存量资产,形成投资良性循环引导示范。加快城投公司实体运营。

扩大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建设运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民营企业加大重大创新投资。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加大政府投资产业基金支持,提高直接融资比例。规范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保障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项目投资、建设和运营。

第二节推动消费升级

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握消费升级趋势,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消费向绿色、健康、安全发展,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

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推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县城绿洲农贸市场、汽车北站农贸市场及武阳、唐家坊、红岩等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新建县城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在各乡镇和行政村集中地区新建肉类、果蔬等农产品存储销售冷冻库。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二期,建设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及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推动城区商业网店建设,优化商业零售规划布局,发展小店经济、夜经济。完善节假日制度,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支持会展经济、民俗节庆等平台发展。完善促进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推动汽车下乡,促进农村汽车消费,发挥汽车消费的引领带动作用。鼓励汽车金融企业业务产品创新,开发农村居民专属汽车消费贷款方案。推动电视机、空调、洗衣机、冰箱、电脑、手机、电饭煲、热水器等八类家电产品下乡活动,促进农村家电升级。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构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消费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举办各具特色的特色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建立产销对接公益平台及农产品消费专柜、专馆,扩大农村绿色有机生态农产品的生产、供应和销售。推动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带头参与消费,优先采购我县农村地区农副产品。完善农村交通路网和流通网络,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升级,改善农村出行条件,拓展产销渠道,促进农村消费提质升级。

提升改善传统消费。推进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实促进消费政策,培育绥宁品牌,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增强供给质量,扩大县域产品消费。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创新无接触、少接触型消费模式,积极发展智慧超市、智慧餐厅等新型零售业态。丰富城市夜经济消费场景,培育发展夜间经济。进一步引导餐饮业加快转型升级,支持品牌餐饮企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鼓励提供老年餐、学生餐等服务。优化大型超市消费环境,提升经营场所环境卫生水平,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支持社区便民商业服务体和社区商业中心建设。鼓励发展“互联网+生活性服务”新模式,加快建设生活服务设施电子地图。加快步行街、美食街的改造提升,积极开展智慧商圈、数字化街区改造等新业态新尝试。鼓励物流园区与电子商务等企业对接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高效利用,进一步提升仓储、运输、配送、信息等综合管理和服务水平。支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等企业在社区、居民小区、行政办公区域等末端节点布局。到2025年,建设10个左右末端配送服务网点。

培育新兴消费。大力发展“互联网+”消费模式,培育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线上消费。支持企业应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商业”。积极发展中高端移动通信终端、可穿戴设备、超高清视频终端等新型信息产品,促进信息消费升级。积极发展“网红”、直播经济,推动数字商业化。大力发展体育消费,普及全民健身和体育观赏。加快构建养老医疗相结合的综合服务体系、康复医疗体系、健康保险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休闲保健等他健康服务体系。创新促消费活动载体,逐步推广抖音短视频、直播带货等促销新模式新手段,构建促进消费市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新格局。2025,直播、社群、数字商业、C2M(用户直连制造)等新型消费总额突破20亿元。

第三节推进“五网”建设

优化投资结构,围绕综合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工程和项目,保持投资合理增长。

综合交通网:争取兴永郴铁路纳入国家“十四五”铁路建设规划并尽早开工建设,争取怀桂高铁过境绥宁并设站,加快做好绥宁通用机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争取洞口经绥宁至贵州天柱高速公路纳入规划并力争开工建设,改善我县北部地区交通物流落后局面。改扩建G356乐安至靖州寨牙公路、S248红岩至关峡段、S251寨市经朝仪至鹅公公路、S342河口至麻塘流水冲段、李唐公路、江城公路、东鹅公路、东山国防公路,基本实现三级以上公路乡乡通。完成省下达自然村通水泥路、安保工程和农村公路危桥改造任务。整合县城客运站,建设一个二级以上综合交通运输(客运)中心,提质改造红岩、乐安、武阳3座客运站

专栏6:交通工程

铁路项目:兴永郴赣铁路、怀桂高铁。

空运项目:通用机场。

高速、国省干线公路:洞口经绥宁至贵州天柱高速公路、国道G356乐安至靖州寨牙公路改造工程、S251寨市经朝仪至鹅公公路、S342河口至麻塘流水冲公路、S248红岩至关峡公路改造项目。

安保危桥:农村公路安保工程和危桥改造。

站场:综合交通运输中心(客运站)项目,红岩、乐安、武阳客运站提质改造。

能源网:实现城区和园区双线供电,推进农村骨干电网建设。加快绥宁220kv输变电工程建设,尽快投产见效,实现绥宁主干电网从110千伏到220千伏的跃升加快富家界(河口)和黄土矿110kv变电站、党坪35kv变电站建设,推动形成110kv35kv的链式、单环网和双辐射为主的网架结构,乡镇实现35kv及以上电网基本覆盖。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完成小城镇和中心村电网改造升级,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2%以上,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6以上。稳步推进小水电增效扩容改造,新增水电装机容量2kw科学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加快推进芷坪堡子岭、李熙桥风电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十四五”末风能装机容量新增30kw,年发电量达到6.7亿千瓦时加快“气化邵阳”武冈—绥宁输气管道及储备气站建设,完成县城各小区内输气主管和入户支干管铺设,确保县城80%以上用户使用管道燃气。加快武阳、寨市等乡镇储气站及输气管网建设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合理布局充电站()、换电站运营系统,建设3个大型充电站30小型充电站500个充电桩。多元化利用生物质能,积极开发利用生物乙醇燃料,推进天冠宏泰生物质颗粒燃料技改扩能。

专栏7能源建设工程

能源储备:建设3个大型充电站,30个充电站,500根充电桩

电源电网城乡输变电工程,芷坪堡子岭、高李熙桥风电场开发项目

油气管网:“气化邵阳”武冈至绥宁燃气管道主管及配套设施、武阳和寨市燃气储气站及输气管网。

水利网:推进巫水、蓼水等中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完成蓼水河李熙至红岩等河段治理,推进川石开发区河段、巫水河口乡河段、黄土矿溪等主要支流治理工程。加强城镇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实施枫香新城及武阳、唐家坊、瓦屋塘等乡镇防洪设施、生态护岸工程。全面完成秀水水库建设任务,加快推进大飞山、倒水洞等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大飞山水库开工建设。开展县域流域内病险水库水闸的排查,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整治影响防洪安全和下游生态安全的小水电站,严格限制小水电站开发建设。推进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完善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系统2025年,城区重点河道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20年一遇除涝标准病险水库安全隐患基本消除。农田水利:高效利用农田灌溉用水,实施秀水水库、洛口山水库等骨干水库灌区渠系配套与节水改造、高标准农田、农业综合开发、土地综合整治等田间节水改造,发展末级渠系衬砌、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田间节水灌溉工程,推动节水改造和雨水集蓄利用,扩大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至2025年,农田节水灌溉率达到1.5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66。城乡供水: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开辟县城第二水源地,启动县城新水厂建设。继续抓好县城虾子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加快县城供水管网更新改造,供水管网延伸至坪溪新区,逐步实现供水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供水能力达到6万吨/日。启动湘商产业园应急备用水源项目,建设大飞山水库饮用水水源地。加快洛口山水厂建设,抓好武阳、黄土矿、乐安铺等城镇供水管网扩改及水源地保护工程,推进农村安全饮水提升巩固,扩大管网入户覆盖率。到2025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集中供水率达到95%以上。

专栏8水利工程

防洪安全秀水水库、大飞山及倒水洞等小型水库项目。

饮水安全县城新水厂、洛口山水厂、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

水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高标准农田项目、中小流域治理项目、小水电绿色改造项目、农村河道治理工程、资江支流蓼水河治理工程、巫水河绥宁段治理工程。

用水安全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

河湖生态安全县城内河连通及水生态保护工程。

息网。支持互联网、5G移动通信、公共无线网络、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网络建设,多层面推进城市光纤接入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布局,推动新农村信息化建设。“十四五”期间新增物联网基站200,县域5G网络全覆盖,建设5G智慧园区,农村25户以上自然村光纤网络全部通达。支持发展人工智能促进人工智能与各产业领域深度融合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智能经济形态加快培育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人工智能产业选择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试点,探索两化融合的管理体制、协同机制、创新机制和保障措施。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进一步完善全县基础信息资源库及运用平台,深化现代金融、交通运输、节能环保等行业应用,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推动智能物流、智慧交通、数字金融、远程诊疗和互联网医院等领域发展,建设大数据中心。开发运用城市大数据信息平台,推进城市管理、社会治安、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教育、旅游、社会保障、安全生产、金融、政务、税务等领域工作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

教育网。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突破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发展,建设好县城中心幼儿园和乡镇公办幼儿园,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和合格制学校建设,确保一乡(镇)建成一所以上规范化寄宿制学校。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周转宿舍建设任务。推进普通高中建设攻坚,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建成第一中学学生公寓楼、第二中学运动场体育馆,完成职业中专整体搬迁,在坪溪建成职教新城。引导民间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在县城新建一所优质民办示范性高中。整合培训、教研、电教部门资源,新建教师师训中心。

第四节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优化城镇开发空间布局,落实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要求,下大力气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统筹城市发展的经济需要、生活需要、生态需要、安全需要,打造宜居县城、韧性县城、智慧县城,建设邵阳西部精致优美山城

优化城镇空间格局。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优化县城主要交通通道,实施道路拓城战略,抓好主要交通干线的提质改造,构建一城两区三轴城乡发展格局。一城:即以现有主城区为中心,主要包括长铺镇、长铺乡。强化县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县城功能组团和片区综合开发,融合坪溪新区、枫香新城,做好兴永郴赣铁路县城站点、通用机场县城连接线规划布局,完善道路、给排水、能源等市政设施,推进县城扩容提质,打造全县经济新增长极和游客集散中心两区:即以关峡和寨市为县城发展副中心,加快特色小镇培育,把关峡打造成以产城融合和民俗文化旅游为基础的工业城镇、旅游小镇,把寨市打造成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特色民宿、红色旅游为主的示范中心。三轴:横向以东山乡—中心城区—关峡乡为轴线,打造城镇综合发展轴,将沿线乡镇打造为各具特色的产业小镇,重点打造东山农副产品加工特色城镇、关峡湘商产业承接城镇。纵向形成两条发展次轴,沿江万公路形成城镇发展次轴,串联金屋塘镇瓦屋塘镇、唐家坊镇、武阳镇,重点打造金屋塘和瓦屋塘工业城镇、唐家坊种业城镇、武阳特色农业城镇。沿巫水河形成县域城镇发展另一次轴,串联关峡乡、中心城区、河口乡和麻,重点打造河口乡民俗文化小镇、麻塘乡楠竹产业基地。

推进县城东展南扩西延。继续坚持“山水园林之城、苗侗风情之都、宜居宜游之地”的县城定位,在改造老旧小区、增强功能布局、提升管理水平同时,东向拓展、南向扩城、西向延伸,确保到202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10万,城镇化率达到49%。东展:依托建材城、博览城、职教(党校)新区,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作用,完善市政设施,科学布局业态,初步完成县城东片区建设。西延:依托第一中学、实验中学、芙蓉学校,完善教育配套,建设文教新区,同时采取小地块、严规划的方式,有序投放高速连接线沿线土地,提前对接铁路站场规划,使城西片区成为进入县城的靓丽秀美门户。南扩:按照规划现代、城景对接、递次推进的思路,优先布局政府投资项目,优先布局教育、医疗项目,优先布局市政配套,推进枫香新城建设,实现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统筹推进川石、园艺场等片区组团开发,支持发展高层建筑和高品质住宅小区。

推进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推动公共服务设施、环境卫生设施、市政公用设施、产业培育设施4大领域17 项建设任务实施。围绕政府专项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领域,谋划筛选一批前期手续完备、建设条件成熟的公益性项目纳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争取更多新增债券额度、财政资金支持。建立健全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联动机制、政银企对接机制,强化各类投融资模式运用能力,保障县城区准公益性及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做大做强县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及项目建设能力。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完成腾家园道路改建及坪溪大道二期工程,做好县城东环线前期工作,推进县城内路网连通、外围环线交接。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平均路网密度提高到8公里/平方公里完善县城排水防涝设施,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及管网清淤疏浚,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建设坪溪给排水系统以及长隆建材物流园、经发国际商贸城、芙蓉学校等区域雨污管网。开辟县城供水第二水源地,完成新水厂建设及管网改造,确保供水能力提高到6万吨/日。有序推进网络通讯、电视等弱电管网入地敷设。加快社会停车场建设,有效利用闲置用地,新建虾子溪老桥头处和老供销社内机械停车场,改造县人民医院停车场,新增停车位530个。健全停车泊位市场运营机制,新建建筑物一律配建位。继续做好机械厂片区、袁家团片区、电影院片区、园艺场片区及县城城边村(社区)棚户区改造,完成街面建筑立面包装整治。继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及既有多层住宅小区增设电梯改造。推行片区公共服务配套联动,积极支持引导市场力量参与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快污水处理截污管网扩改,实现县城建成区污水管网全覆盖,新建枫香、城东和坪溪3座污水处理厂。鼓励在新建成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同时配建一体化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县城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能力达到3万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0%。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规范餐厨垃圾、建筑垃圾管理,推进垃圾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利用。抓好生活垃圾填埋场提质改造,完成渗漏液处理。加强县城主次街道和背街小巷清扫保洁力度,提升环境卫生现代装备水平,县城主次街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70%以上。加强公共设施节能改造,鼓励利用电能和管道燃气,扩大居民与非居民用气量。到2025年县城小区燃气管道覆盖率达到80%燃气普及率达到80%实施县城四周山地植绿工程及适绿地块绿化工程,建设好民族公园,多点增加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继续抓好公共厕所的维修改造和后期管理。到2025年,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

专栏9市政基础设施工程

城市路网枫香新城项目、县城路网连通工程、县城东环线工程。

停车场社会停车场、智能停车场。

供排水设施县城排水管网改造工程县城雨污分流工程污水处理厂第三期扩建,枫香污水处理厂、城东污水处理厂及坪溪污水处理厂。

其他民族公园弱电管网、建筑垃圾消纳场工程、智慧应急管理综合平台、老旧小区改造。

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深入推进全域规划,注重乡镇民俗文化和历史风貌保护建设,凸显乡镇底蕴特色。根据各城镇资源条件和区位特征确定乡镇发展定位,加强特色引导和塑造,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资源、资金、人才向乡镇集中,吸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创业。推进城镇基础设施补短板,完善城镇道路交通、给排水、污水垃圾处理、农贸市场、商贸物流、防洪堤等市政设施及教育、文化、体育、托幼、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引擎,建设一批文化、商贸、农业、旅游等重点乡镇,形成服务和带动周边乡镇发展的片区中心。“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东山、乐安铺、鹅公岭提子小镇,武阳、李熙桥、红岩、唐家坊、黄土矿现代种业和商贸小镇,关峡、寨市、河口、长铺民俗文化旅游小镇,关峡、瓦屋塘、金屋塘工业小镇,麻塘、水口、瓦屋塘楠竹小镇,新建武阳、寨市、瓦屋塘等12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4个乡镇垃圾中转站。

培育特色产业小镇。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积淀和地域特征,以特色产业为核心,兼顾特色文化、特色功能和特色建筑,挖掘培育小镇产业优势和文化特色,建立完善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多元化建设投资和融资机制,打造具有特色的优势产业地区,培育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特色小镇。“十四五”期间重点培育寨市文化旅游、黄桑康养休闲、东山提子、花园阁休闲运动与康养、金屋塘红色文化与康养5个特色产业小镇。寨市坚持“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文化与旅游融合、保护和开发并举、传承和利用并重,依托上堡古国、曲幽谷、铁林等主要景点,推进旅游发展与青钱柳、油茶、金秋梨、黔邵花猪等种养产业融合发展,开发特色民居、商业街和文化广场。黄桑要筑牢森林氧吧、森林疗养院和旅游度假目的地名片,完善乡村酒店、医疗康复中心、健康木屋村、康养森林、养老服务中心等设施,打造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等多元化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康养休闲小镇。东山要加快提子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完善收储冷链物流设施,推进产供销一体化,建设特色提子小镇。花园阁要积极加快推进旅游步道、水上乐园、运动健身设施、特色村寨保护和苗文化展示,开发特色民居、野外拓展中心和健身中心,建设民族地区文化体验和休闲康养中心。金屋塘瓦屋塘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挖掘整理、展览陈列和保护开发,推进体验式红色旅游与康养休闲融合发展,建设我县北部地区休闲康养小镇。

第六章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为抓手,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第一节推进精细农业发展

保供给、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控风险的基本思路,打造“六大强农”行动升级版,打造一批以精细农业为特色的优质农副产品供应示范基地,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创建一批农业知名品牌,形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联合体,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抓好特色强农行动。加大粮食和农副产品保供力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高粮食和菜肉蛋果生产能力,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5万吨以上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实施土地综合开发、水毁耕地修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建15.6万亩高标准农田10万亩优质稻—油一体化基地。加快粮食物资收储设施扩容,建设2万吨粮食收纳仓及0.5万吨应急物资储备仓。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巩固发展杂交水稻制种、油茶、楠竹、中药材、有机茶叶和绥宁花猪等大产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水果、中药材玉米、豆类等经济作物及山地林业,建立一乡(镇)一特、一村一基地、一村一带头人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特色农业优势产业带。杂交水稻制种:以武阳、唐家坊、李熙桥、红岩等乡镇为中心,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加快“五化”基地建设,培育标准化制种基地10万亩,建设百里制种走廊和现代种业产业园,巩固国家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和“中华杂交水稻制种第一县”美誉。果蔬产业:做大做强东山红提、杨梅、金秋梨等名优水果品牌,新建标准化红提基地2万亩,杨梅基地5万亩。到2025年标准果园面积达到5万亩,重要蔬菜品种自给率达到90%以上。特色山地林业产业:以楠竹、油茶、林下经济为主体,建设山地林业产业体系。油茶:加大油茶新品种引进和新技术推广,新造油茶林基地5万亩,巩固国家油茶林基地示范县。楠竹:加快楠竹低产林改造,培育楠竹丰产林基地10万亩。新建楠木、红豆杉、半枫荷等珍贵用材林基地5万亩。培育发展茯苓、天麻、黄精、厚朴、百合、灵芝等中药材和林下基地10万亩。加强林木良种选育推广、种苗生产,建设花卉及林业苗木基地2万亩,新建林木种质资源保护区及良种基地、采种基地2000亩。促进养殖业转型发展。巩固养殖业发展布局,禁养区内严格禁止发展畜禽养殖,非禁养区内适度发展规模养殖。鼓励发展标准化、生态化及农牧结合养殖模式,创建国家和省级畜禽养殖示范场50个,确保年出栏生猪稳定在100万头以上。抓好绥宁花猪种质资源保护和生态规模养殖,确保出栏绥宁花猪2头以上。做大草食畜牧和现代渔业,鼓励发展林地生态养殖和稻、渔、鸡立体养殖,建设生态种养示范园(场)70个以上

抓好品牌强农行动加强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产品认证与管理,强化农业品牌原产地保护引导支持行业协会申请地理标志产品,注册集体商标,创建绥宁青钱柳、绞股蓝和绥宁花猪区域公用品牌。引导县内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申请注册知名商标,培育发展自主品牌。鼓励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整合资源,打造优势品牌,促进龙头企业与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和家庭个体户实现品牌共建共享。

推进质量强农行动开展粮油高产示范、标准蔬菜园、标准果园及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推广引导各类经营主体采用国家和地标准化生产体系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建立标准化农产品生产基地20万亩。2025水稻、蔬菜、茶叶等主导产业标准化生产普及率超过80%,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畜禽鱼养殖示范场5个,生猪产业规模化比重达到85%以上,“三品一标”认证认可达到上市农产品的90%以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做好有机肥替代化肥示范工程,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两证一追溯”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开展种业产品、饲料质量安全、水产品质量安全等专项整治,加强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体系和防疫体系建设,确保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稳定98%以上。

提升科技强农行动。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广使用农业种养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主导品种10个,推广主导技术20项。健全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扩大病虫统防统治覆盖面。继续实行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重点农机具的累加补贴和粮油作业补贴,提升农机装备智能化水平加快推进杂交水稻制种、水稻种植、油菜种植等生产收割全程机械化作业,扩大农机作业服务领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稻田宜机化改造。推广果园、菜园等经济作物滴灌节水灌溉技术2025年,农机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以上。

推进产业融合强农行动拓展农业产业链,建立上中下游产业配套体系发展产供一体化模式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连村连片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农业旅游观光线路,培育一批农业现代化产业园、茶旅融合产业园、生态观光园,拓展休闲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创意农业新业态。到2025建成1个现代种业产业园,打造1个省级综合性农业产业园,建设15个农业特色产业园。

推进开放强农行动。推进米袋子”“肉铺子”“果篮子基地建设,加强与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尽快签订框架协议,力争我县高山延季节蔬菜、青钱柳、绞股蓝、绥宁花猪等农产品加入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工程建设销售平台。鼓励县域青钱柳、绞股蓝、竹笋等公用品牌走出去,参加农产品交易会、博览会、展示展销会和产销对接会,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市场举办产销对接活动和农事文化节会,搭建对外开放平台,主动邀请市场主体进来。发展农产品全链物流和农村电网,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

专栏10农业农村建设工程

现代种业产业园、10万亩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化10万亩优质稻-油产业开发一体化、林下经济、东山红提、70万亩楠竹丰产培育、5万亩油茶基地、5万亩杨梅基地及产业化

养殖业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及育肥养殖基地项目、国家级绥宁花猪资源场建设项目

其他中药材生产加工建设项目、村容村貌提升建设项目。

产业融合发展关峡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项目、新一代农村综合服务体建设项目、993861新一代农村综合服务体建设及系列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

第二节全面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组织实施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村基础设施提升等行动,完善乡村振兴基础保障。

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完成农村公路提质改造、乡村旅游通道、25户及100人以上自然村通水泥路建设,确保县乡道等级路率达到100%,村道等级路率达到85%整合优化现有物流要素,以商贸、邮政、快递、供销、运输等物流设施为基础,推进县、乡、村物流站场和信息化设施建设,推广货运班车、客运班车代运邮件等农村物流组织模式,基本建成覆盖县乡村的农村物流网络。

改善农村水利设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建成以重点水源和骨干引调水工程为主的水资源网络化配置。完成洛口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推进农田小型水利小型水库洛口山水库灌区续建配套建设确保全县耕地灌溉率70%以上继续做好农村河道疏浚、山洪沟治理等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农村饮水问题得到持续有效保障。

推进农村能源革命。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及小水电绿色改造推进绿色能源示范村镇、可再生能源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农村电能、生物质能(沼气)、太阳能、地热能等技术的开发利用,做好贫困村光伏扶贫电站的运营管理,开发光伏+农业、光伏+建筑、光伏+储能+充电桩(停车场)等运用模式,建成5kw山地果园式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一个。到2025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0%以上,创建全国绿色能源县。

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新一代农业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农村地区有线电视、光纤宽带网络和5G移动通信网络建设,推动5G在农村地区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示范运用,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推广农业物联网、农林产品质量追溯等科技攻关和示范,引入农业遥感应用技术和无人机监测技术,为农业农村建设提供高精度、高时效性的数据支持。推进基于数字技术的特色农产品种植、精深加工、畜牧灌溉、冷链物流、农业观光、乡村旅游等一体化发展,整合延伸农业产业链。实施农业农村信息进村入户项目,做好993861”新一代农村综合服务体的全面推广运用,建设县镇和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为农民提供信息发布、远程咨询、网上办事、技能培训、科普宣传等活动。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推进农村电商发展,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二期工程建设,支持大型农业基地和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建设网上交易平台。推广农村商贸综合服务体电商新模式,支持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与运营。推广“田间市场+电子商务企业+城市终端配送”“网上农店”等营销模式,深度推进农产品分级、仓储、物流等农业产业链和农产品供应链建设。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到乡村建设服务网点,支持利用“湖南电商公共服务平台”“供销e家”和各类展会节庆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全面推介绥宁优质农产品。到2025年,基本建成数字农业生产服务体系,农村电子商务年网络交易额超过30亿元。

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加大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投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配置好垃圾分类收集设施、垃圾分类中心、易腐有机垃圾集中回收处理中心和再生资源回收基地,做好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分类转运,分片规划建设好垃圾焚烧场、餐厨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中心、建筑垃圾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中心、厨余垃圾处理中心。实施水污染、水生态水资源保护专项整治,逐步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管网向周边村延伸,提升污水管网覆盖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粪便污水贮存、处理、利用设施,生产有机肥,发展生态种植,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加大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做好生态公益林保护、地质灾害水毁地恢复、废旧矿山恢复、地质灾害易发区生态保护与修复,积极开展“五边绿化”、植树造林,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绿色乡村。巩固河长制,定期开展巡河行动,继续保持对非法采(洗)砂等破坏水岸生态和水质的高压打击力度。按照“一户一宅”要求,推进农村“空心房”整治,分类复垦为水田和旱地。继续加大对农村违法用地、违建用地的整治,规范农村建设行为,提高农村建房和质量。

第三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

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统筹推进农村改革,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构建农业农村发展新机制。

建立健全用地保障机制。科学推进乡村规划建设综合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生态保护和历史文化传承等因素,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风貌保护完善新增建设用地保障机制,将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加快编制村级土地利用规划,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前提下,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方式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健康养老和农村融合发展等产业。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公平合理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完善农业用地政策,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初加工、休闲观光、仓储等设施建设。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责任。

健全农村人才培育机制。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鼓励发展股份合作、租赁、代耕等多元化经营方式,建立职业农民制度。规划建设现代农业创业产业园,带动农技人员、种养能手进园开发现代农业项目。围绕粮食种植、蔬菜水果种植、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特色养殖等方面,开展农村适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农村电子商务师、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基金、信贷支持、农业保险等服务体系,在资金、项目、信贷、税费、用地、人才、服务等方面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实吸引人才返乡留乡政策支持体系,吸引各类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引导金融资源向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粮食安全、农田水利、农业科技研发、农产品加工业、智慧农业产品技术研发推广、农产品冷链物流、仓储物流及烘干等领域的支持力度支持金融机构主动对接县域特色农业产业融资需求,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完善和推广“茶油贷”“生猪贷”等系列惠农金融产品,优化支农信贷服务,增加支农信贷投放。鼓励发展农业供应链金融。积极拓宽农业农村抵质押物范围,推动厂房和大型农机具抵押、圈舍和活体畜禽抵押、动产质押、仓单和应收账款质押、农业保单融资等信贷业务,积极稳妥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集体资产股份等依法合规予以抵押。加强涉农信贷数据的积累和共享,创新农村经营主体信用评价模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提升发放信用贷款的比重。增加农业保险险种,稳步利用农产品期货()进行风险管理。支持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深化农村土地、集体产权、农场、国有林场改革。优先保障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涉农资金统筹长效机制,推进行业内资金整合与行业间资金统筹相互衔接配合。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主要农产品利益补偿机制。落实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政策,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权能,将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创新农村集体经济有效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及农宅合作社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探索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信托流转、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入股流转等形式,引导整村、整组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健全政策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发挥好涉农资金杠杆作用。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推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

第四节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推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巩固乡村脱贫成果,实现乡村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生活富裕。

提升乡镇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乡镇服务农村和农民的作用,拓宽乡镇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加大乡镇基本公共服务投入,把乡镇建设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放管服”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发挥好乡镇服务、带动乡村作用,加强县乡联动、功能集成、反应灵敏、扁平高效的综合指挥体系建设,着力增强乡镇统筹协调能力大力推进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引导管理服务向农村基层延伸,为农民提供“一门式办理”“一站式服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乡村便民服务体系。将农村民生和社会治理领域中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合通过市场化方式提供的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推动各级投放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引导村民积极参与自治。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高乡村德治水平,健全“五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

推进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五年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基本稳定。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人口发展。加大重大疾病、严重残疾等丧失劳动能力家庭和支出型家庭帮扶。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和精准施策。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多渠道促进就业,最大限度帮助就近就业。补上后续产业发展的技术、设施和营销短板,推进产业提档升级。继续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稳定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推动各类资源向基层和乡村下沉,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培养和留住有现代素质的新型农民。

推进农村文明创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模范家庭、卫生清洁户、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宣传家风文化、道德文明。注重村居文化的保护利用与传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推行家风家规家教和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到2025年,全县80%的村镇达到省文明村创建标准。

第五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以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为着力点,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机制,推动形成工农互补、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合理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土地承包权、宅基地资格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实施居住证制度,积极为居住证持有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和便利,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

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积极发展农村经济,加强财政、金融、科技支农力度,完善城乡对接的流通经营网络支持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转向发展农业总部经济,发展农业研发、农产品精加工和农产品流通。着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和小额贷款公司,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积极发展农村民营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引导农民成立以土地、资金或产品为纽带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推动电、路、信息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提高农村水、电、气的供给保障能力。逐步推动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化。

进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统筹城乡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城乡环境执法监督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健全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补偿办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大力推动用水权用能权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定企业环保激励政策。

推进城乡管理一体化。加强城市规划管理及空间开发管制,统筹推进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在旧城改造和新区规划时,预留公厕、垃圾中转站、农贸市场、通讯网络、水电管网等市政设施用地。推进城市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数字化建设,发展民生服务智慧应用,逐步形成运作市场化、管理网格化、考核标准化体系。规范城管执法程序,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树立大城管理念,探索城市管理标准体系,建立公众自觉维护、社会单位自治、社区参与管理、城管文明执法的工作机制。

“企业总部+扶贫车间”创新发展抢抓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企业加速向内地梯度转移的契机,加快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积极承接楠竹加工、纺织制鞋、轻工电子等产业,支持企业在园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总部基地,发挥企业总部在产品研发设计、质检包装、仓储物流和财务结算等方面的功能,在镇村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建设扶贫车间,实管理标准、订单发放、原料配送、产品回收四统一,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流,促进群众就近就业、稳定脱贫2025年,引进8以上纺织轻工企业入驻扶贫车间,带动群众就近就业1万人。

第七章全面深化改革 进一步提升开放水平

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全面提升县域开放水平,以更深层次改革、更高水平开放释放经济发展新活力。

第一节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制度,筑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体制基础。

健全产权保护制度。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加强自然资源资产等产权保护和激励。实施好民法典和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完善和细化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交易、保护制度规则。完善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完善领导包企机制和政企沟通平台,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健全支持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长效机制,持续落实惠企优惠政策,减轻企业负担。

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强化刚性约束,做好公平竞争审查、考核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第三方审查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清理违规设立的准入许可和隐性门槛,加快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畅通社会各界参与政策、规划、决定制定的渠道,探索委托专业机构、社会咨询机构、研究机构等第三方评估模式,实行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决策违法责任倒查机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培育和弘扬公平竞争文化,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坚持职权法定原则,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清晰界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最大限度缩减政府审批范围,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健全重大政策、规划、决定等重大事项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价制度。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一件事一次办”,进一步环节、减材料、缩时限、降成本。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一体化运行管理,建立“一站式、一窗式”服务办理平台,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探索设立企业“一站式”服务专区,推行主动服务、上门服务,打造“一网申报、限时办结、一次配齐”的服务高地,实现招引企业拎包入住。开发“政务服务”APP和微信公众号,推广电子政务和网上办事。积极推进跨部门业务协同和跨区域通办。加大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大数据分析,推行政务服务精细化管理。全面推行代办服务,建立代办服务机制,公布代办事项目录清单。创新公共服务方式,扩大政府购买服务领域,调动社会力量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信用监管、互联网+监管、跨部门协同监管等有效做法,提升事中事后监管的针对性有效性。健全跨区域跨部门执法协作联动机制,推行综合执法、联合执法和大数据监管。建立涉企经营许可事项清单管理,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审慎包容监管。落实优化营商环境监督测评点和监督测评员,提升营商环境便利度。2025年,实现企业投资审批事项时限压减20%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继续深化资本、劳力、土地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更好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制度,保障重大产业项目用地需求。规范土地征收程序,完善被征地农民权益保障机制。加强技术交易平台建设,健全技术市场交易规则,发展壮大技术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缩减政府核准投资项目范围,推行企业投资项目告知承诺制。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有效扩大民间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公共服务等领域投资运营,建立定期向民营企业推介项目长效机制。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建立市场化的投资管理和信用约束机制。进一步深化价格机制改革,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规范定价程序,构建由市场决定价格、政府加强监管的价格运行机制。加强价格监测、成本信息公开力度,完善价格监管体系,加强对公用事业和公益性服务领域价格监管。

第二节建立完善经济治理体系

完善重大发展战略和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机制,加快构建协同高效的经济治理体系。

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有机衔接的全口径预算管理体系推进预算公开,实行透明预算。树牢政府过紧日子的理念,严格预算执行管理,优先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实行政府债务规模控制和预算管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完善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和化解机制。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日常管理绩效考核结果奖惩机制。规范国库管理,盘活存量资金。创新财政监督模式,全面构建预算编制同步监督、预算执行动态监控、资金使用跟踪问效和监督成果综合运用的长效机制。

全面深化财税改革。加快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构建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平衡的财政关系。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改进预算管理和控制,加强项目库管理,健全项目预算审核机制。全面实现预决算公开进一步细化财政预决算,将预决算支岀细化到项级科目,对县直各部门的预决算细化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将所有财政资金安排的“三公”经费、政府采购等社会关注热点,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严格财政性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充分利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西部开发、湘西开发、绿色能源、少数民族高寒山区重点县等政策,认真研判国家投资方向,加大争资引项力度。建立农产品价格市场调节制度。完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

第三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机制

积极借鉴先行先试地区的典型经验,推动我区域合作模式变革、路径变革、机制变革,构建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等发达地区一体化、无障碍合作机制,大力提升产业承接的便捷性

建立健全多层次多领域合作机制。全面对接长株潭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借助湖南自贸区平台,对标经济发展高地,复制推广发达地区制造业发展、优化营商环境、招商引资、园区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典型经验,推动与发达地区合作模式、路径机制变革,完善知识产权、科技、外贸、市场执法、信用监管等多领域合作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信息互通共享,提高项目建设、企业运营全流程服务。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面向大湾区的开放综合平台加强与大湾区之间的通关协作,全面推进单一窗口建设,提高口岸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动建立与发达地区的人才相互交流机制。

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和省里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新格局,依托楠竹新材料、时尚用品、特色农产品加工、旅游康养等产业,实施产业链延链强链补链工程,加快产业承接平台建设,推进产业上下游一体化集聚发展,建立国家木竹产业示范园、现代农业特色产业园。推动资金产业引进来,促进产品产能走出去,在服务国家和省市战略中推动企业实现自身更大发展。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广交会、高交会等国际性展会,鼓励企业依托各类开放性平台建设境外营销渠道、海外仓等。整合县域外贸企业,推动抱团运营,提高开放意识,壮大外贸经营主体,提高外贸综合服务供给。

大力推进招商引资。聚焦差异化招商、全要素招商、多渠道招商、新动能招商拓展招商引资内涵,集聚高端资源要素,构建产业发展新生态,吸引更多产业新兴势力进入绥宁抓住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深入实施对接500强、提升产业链行动,努力引进国内500强和上市公司落户我县。主动融入湖南—东盟博览会和湖南自贸区等平台,加强产业对接,积极参与重大平台招商活动。聚焦楠竹新材料、时尚用品、特色农产品、旅游康养、轻工纺织等产业及乡镇污水处理、乡村旅游、城乡供水、棚户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加强对招商的规划和引导,引进多个关联重大产业链建设一批特色产业园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心和支持异地商会建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专业招商、以商招商行动,创新推进网上招商、代理招商、委托招商、平台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坚持引资引技引智相结合,大力引进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功能性总部。做好亲商安商工作,促进招引项目尽快履约,落地见效。建立完善产业承接地与产业转出地税收返还等政策,推动建立飞地经济飞地园区,与产业转出地政府开展产业合作,推动产业向我县转移,税费协商共享,构建更加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十四五期间引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个以上。

第四节推进技术创新和人才引进

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面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战略,切实把发展的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7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

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分类指导,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差异扶持机制,推动更多中小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湖南银山、湖南中集竹木、湘南竹业、湖南九通等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途径聚合创新资源,完善产业创新链,加快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发展成为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行业创新型企业。综合运用政府采购、首台套政策、技术标准等政策工具,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从产品到商品的转化。引导企业深化产学研合作,鼓励民营企业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建设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中心、专家工作站。2025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90家,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5家,新引进企业30家以上。

搭建创新载体。支持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加强军民融合产业创新和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军民融合企业技术中心、质检中心等研发平台。鼓励龙头企业建立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创新联盟、技术中介等新型创新组织,促进企业间紧密互动联合,推动形成企业主导、产学研用一体发展的创新体系依托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积极承接粤港澳、长三角创新要素资源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试验区和展示交易中心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优化产业布局,引导社会资本深度参与特色产业链建设。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及中小企业技改专项资金,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资科技创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推动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鼓励保险公司为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风险保障。支持品牌建设,推动企业争创中国质量奖“省长质量奖”。大力弘扬和培育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吸引更多人才创新创业。

集聚高端创新人才。主动对接芙蓉人才计划,深入实施绿洲人才引进行动计划加强智力引进、智力借入。推广人才“编制池”做法,加大个性化柔性引才引智力度,推广顾问指导、专家智囊、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等管理方式。引进一批产业急需人才,鼓励发达地区、科研高校各类人才以兼职、短期服务、承担委托项目、合作研究、技术入股、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参与绥宁振兴发展,构建人才—项目—团队良性发展环境,打造2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团队探索研发飞地人才飞地模式。实施本土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适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绥宁本土籍免费师范生等培养计划,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重点培育引进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提升人才总量和人才质量。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健全聘用制度及竞聘上岗制度,推行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制度。创新职称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构建重创新创业实绩、重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元化人才评价体系。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推行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定向聘任,推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向乡村教师、医生、农技人员倾斜。加大定向委培力度,重点突破解决教师、医学人才“引进难”“留人难”问题。积极推荐干部到省市直机关挂职锻炼,鼓励发展在职研究生教育。2025年,全县人才资源总量达到7800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6000人。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6900人,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20%以上。

第八章繁荣公共文化事业 构建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体育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建设民俗特色县、红色文化强县,开发体育产业。

第一节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和县域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传统道路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健全文明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文明志愿服务关爱行动,推动文明志愿服务常态化、项目化、制度化。推进城市服务管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积极开展文明示范创建活动,提标省级文明县城成果。弘扬诚信文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完善道德惩戒机制在内的调节约束机制。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进婚丧习俗改革,大力移风易俗。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保护和提炼苗族、侗族、瑶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扶持发展民族戏剧、民族鼓舞、民族山歌,打造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绥宁苗族插绣和上堡故事等文化品牌。支持民族剧团、乐队、歌舞队等公共演艺团体和民族文化展示、演绎平台建设,扶持具有示范性和代表性的艺术表演团体特色发展。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活动。加强历史文化街巷、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史迹标识保护,统筹推进文物保护利用传承,加强文物价值的挖掘阐释传播,推动将文物保护纳入城乡空间发展规划。启动“拯救老屋”行动,加大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及古建筑、古民居的保护建设,建立古民居古建筑视觉标识系统,保护“寨市古镇”“大园古苗寨”“插柳村院落”及东山村、李熙村等国家传统村落及田螺村等少数民族村落。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大力弘扬苗族、侗族、瑶族等传统的民间民俗优秀项目,挖掘整理巫傩文化等多民族文化内涵和特色,促进多民族文化大融合大发展。加大上堡和大团侗寨整治投入,恢复保留侗族村寨民族特色,加大侗文化价值研究及传承,确保上堡和大团侗寨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传承弘扬绥宁苗族“四月八”姑娘节国家级非遗文化。推动非遗研究,深入挖掘坝哪语言、闹年锣、逗春牛等民俗文化,积极申报非遗名录。实施非遗人才研培计划,持续开展非遗数字化记录、整体性保护培育一批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传承人和传承基地,建设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积极推广“非遗+扶贫”,新建一批非遗扶贫车间、就业工坊。加强历史文化街巷、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史迹标识保护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支持建设民间博物馆,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本土优秀文化、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丰富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实施以城带乡的文化帮扶计划。鼓励文化单位、教育机构等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各类公共文化场所为群众性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加大政府购买力度,开展“周末剧场”“送戏下乡”等惠民活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好农家书屋、阅报栏和户外电子阅览平台,推进数字化书屋建设。

第二节建设红色文化强县

挖掘整理境内丰富的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存,庚续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提炼红色精神,推进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融合发展,建设湖南省红色文化强县。

保护好红色文化遗存。充分发掘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次经过绥宁留下丰厚的长征文化遗存,开展境内红军长征文化遗存普查标识,做好境内长征旧址、长征遗址等设施的立碑标记、标识标牌和简介展示。做好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修缮保护和管理维护,抢救保护好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指挥所旧址(邓小平指挥所)、鸡公坡战役贺龙指挥所旧址及纪念设施群、关帝庙大捷遗址、红六军团红军路、红一方面军红军路、高功山战场遗址、地林红军桥、地林八壮士遗址等长征文化遗址。

讲好红色故事。保护和深入挖掘革命人物、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等红色基因,收集整理和详细记载红色史料,总结长征精神实质,传承硬骨头等长征文化基因。开展红色文化研究,鼓励创作中国工农红军四次征战绥宁可歌可泣的优秀红色作品,组织开展各类红色文化课程、文化讲堂,推动编印系列红色书籍,推动红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在全社会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硬骨头精神。抓好绥宁红色报纸博物馆建设,充分展示历史精品报纸、绥宁地方史等文化资源。

推进红色旅游开发。围绕黄土矿、瓦屋塘及寨市、黄桑、乐安等长征文化胜地,科学开发长征文化资源,推动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加强绥宁长征文化的展览陈列和保护开发,修复好红军路、红军桥、指挥所旧址等遗存,在寨市古镇建设工农红军征战绥宁长征文化公园和雪峰山长征学院,在瓦屋塘、水口、红岩等地建设贺炳炎硬骨头精神展示园。发展体验式长征红色旅游,推进“红色走廊”旅游公路、红军步道、红军桥等项目建设,打造丰富的红色体验基地和专业的长征文化研学教育基地,建设中部地区红色旅游目的地。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红色资源的教育引导功能,广泛开展读红色经典、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看红色影视、游红色景点等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活动。推进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提升红色文化底蕴。到2025年,建成红军征战绥宁长征文化公园,新增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基地3个。

第三节繁荣公共文化体育事业

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推动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全面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健全、运行高效、惠及全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人民文化生活幸福指数。

构建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文化惠民示范村(社区)”“百村千组”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重点建设乡镇、村(社区)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到2025年,全面建成县、乡(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80%以上的村(社区)有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室)和面积不少于6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加快补齐县城文化建设短板,推进文化艺术中心、体育健身公园3D影院建设,升级改造县图书馆、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量达到5TB以上,建设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进村入户”。深入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基本建成县城、乡镇、村(社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建设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推动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十四五”期间,新建3个县城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5个乡镇体育场和200个行政村体育场地、1000个村民小组体育场地。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档案事业发展,建成综合档案馆。推进馆藏资源信息化,全面推动档案查询纳入电子政务网上办事大厅并实行网上办理。加快馆藏资源开发利用,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史志编撰,实现地方综合年鉴一年一鉴,党委工作纪事一年一册,适时启动第三轮县志编修工作做好各类专业志鉴、乡镇村志等编纂工作,探索建立地方志全文数据库

构建现代传播体系。加快发展无线数字广播电视、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公共视听载体等新媒体,全面推动县、乡镇、村(社区)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技术数字交互高清化改造,建设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现代安全播出管理体系。完善广播应急体系,推进广播“村村响”提质增效。加强网络广播电视宣传,丰富传播内容,延伸传播领域,积极占领网络舆论宣传阵地。到2025年,全县电视全面实现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丰富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全面提高县广播电视台节目质量和艺术水平,不断扩大广播电视的影响力和引领力。全面推进县融媒体中心建设,加强红网、绥宁新闻网、绥宁手机报等新闻网站建设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优秀作品,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文化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加强广播影视节目和广告管理,切实抵制低俗之风。

积极创作文艺精品贯彻“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引导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着力创作生产优秀作品。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加大优秀作品推介力度。大力弘扬苗族、侗族传统的民间民俗优秀项目,保护和传承好绥宁民族文化艺术,扶持原创性作品,打造一批代表绥宁形象、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影视等文化艺术精品

第四节发展壮大现代文化体育产业

坚持守正创新,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和文化新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25年,全县文化体育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突破20亿元。

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加快绥宁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鼓励和支持创办文化娱乐企业、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民俗、民族歌舞为特色的表演项目,打造大型绥宁民族特色森林剧目。支持专业化的创意设计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推进信息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文化旅游等文化产业,推动规模化、集团化和品牌化经营。促进文化产业与教育、科技、信息、体育、旅游、休闲等产业的联动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加大文化遗产、文物保护与旅游的融合力度,进一步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争取绥宁红色文化融入国家长征公园(湖南段)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积极发展“古城+旅游”“非遗+旅游”“文化场馆+旅游”“文化演出+旅游”“特色商品+旅游”活动,积极创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文旅融合发展。以赛为媒打造体育滑板、山地自行车等训练基地,推进体育文旅融合。建立旅游与文化互动、互惠、互促的发展机制,鼓励和支持创办旅游文化娱乐企业、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推出一批以民族民俗、民族歌舞为特色的旅游表演项目,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精品。到2025年,力争培育10家旅游文化演出企业打造2条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大人才定向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意识、创新意识的公共文化管理者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引进和培育文化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吸引文化企业入驻和文化产业项目落地打造具有绥宁特色的文化产业基地。加强文化要素市场建设,完善文化信息服务、管理咨询、市场交易、产权交易、产权保护等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兴办文化产业。推动绥宁文化“走出去”,培育发展一批外向型文化企业。发挥文化产业各行业协会作用,加强文化市场监管,推动文化市场健康发展

专栏11: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程

历史文化名镇:寨市乡(国家级)、李熙桥镇(省级)

国家传统村落:李熙桥镇李熙村,关峡乡大园村、花园阁村、插柳村,东山乡东山村、横坡村、翁溪村,寨市乡正板村、上堡村,乐安铺乡天堂村、大团村,长铺子乡道口村,鹅公岭乡上白村

第九章  推进共享发展 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紧盯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既积极作为又量力而行,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提高人民收入水平

持就业优先,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有效挖掘和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改善收入分配结构,稳定物价水平,确保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十四五”期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人左右。

优化创业就业环境。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舆论环境,深入开展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培育创业生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建立健全县村(社区)级联动的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机制,打造15分钟就业创业服务圈。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深入推进居家灵活就业,加强对网约配送员、全媒体运营师等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基层就业,促进低收入家庭和被征地农民、9+3学生、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2025年,全县引导和扶持创业3000人以上。

大创业就业培训力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大力开展新兴产业从业人员职业培训。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加大对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的技能培训力度。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完善技术工人技能鉴定制度。2025年,累计开展创业就业培训1万人次以上。

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强化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良性互动,积极鼓励中小微企业发展,发挥中小微企业就业主渠道作用。大力发展商贸物流、电子商务、休闲旅游、健康养老等服务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加强对退役士兵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扶持城镇退役士兵创业就业。关注边缘就业群体,支持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加大援企稳岗力度。建设好乡镇扶贫车间,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及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服务引导,依托“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好返乡创业示范点和农业生产基地,带动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高就业服务水平。完善县人力资源与就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就业服务全覆盖。积极利用政府、社区与企业力量提供就业岗位,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群和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帮扶工作,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制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完善失地农民再就业机制。全面提升残疾人教育水平,建立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机构,加强残疾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设。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推行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完善用工监测、失业动态监测和失业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加强劳动就业监察执法,健全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机制,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极调节收入分配。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类生产要素由市场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贯彻落实《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合理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确保中低收入者稳步增收。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持物价基本稳定。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市场价格调控机制,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把握好政府管理价格政策出台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加强价格信息宣传,合理引导市场价格预期。健全市场应急供应管理制度和协调机制,落实粮食、生猪等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增强市场应急保供能力,促进市场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

第二节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化教育改革,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现代化。

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推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美育,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创新发展,优化资源配置,适应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选课走班等教育教学改革要求。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采取切实可行措施坚决减轻中小学生学习负担,使所有孩子能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鼓励发展在线教育。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鼓励探索学校去行政化改革,加强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整合,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制度化、常态化。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校长任期责任制,加大教育投入、结构性补员、职称评聘、绩效工资等向乡村学校倾斜。实施国培、省培、信息技术培训计划,加大公费师范生、骨干教师培养力度,加大公开招聘力度。支持农村教师在职提高学历水平。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就近入学制度,按标准办班要求,严格控制大班额。探索九年制学区管理新模式和教师轮岗制度。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及体检等福利待遇,提高教师薪酬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总体工资水平略高于公务员。大力弘扬和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和品格,营造尊师重教浓厚社会环境。健全学生营养餐等制度,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防溺水、校车安全等安全管理。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优化发展农村教学点幼儿园,提高公办幼儿园比例和入园率加快发展城区普惠性幼儿园办好26个现有的乡镇公办幼儿园,分步实施提质扩容计划,辐射带动民办幼儿园提质发展。2025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办学比例达到80%加快县城中心幼儿园扩容,将绿洲中学校区改造成县城中心幼儿园,做好民转公幼儿园建设与管理。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分担和运行保障政策体系,合理确定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分担比例,健全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拨付制度。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完善中小学校布点建设,规划“两类学校”建设计划,确保每个乡镇办好一所以上寄宿制中心小学,联村连片适当恢复村级教学点。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加快标准化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规范和提升民办学校办学水平,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十四五”时期,完成县民族中学、桃坪学校等1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改造,义务教育学校100%达到标准化学校标准。

推进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推进基础设施提质攻坚,完成第一中学教学大楼、学生公寓、青年教师周转房及第二中学体育馆运动场、教学楼等设施建设。持续改进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动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严格学籍管理,实行“阳光招生”,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优化高中阶段学校结构布局,扩大普通高中办学规模,积极引进一所高规格、高品质的民办高中,提升高中办学质量。鼓励县内高中学校与省内名校开展合作办学,培养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提升高中办学水平。

坚持职业教育标准办学。完成职教新城项目建设,实施县职业中专整体搬迁,办成一所高质量的省级示范性职业中专,达到普职分流要求加大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力度,加强技术技能培养和文化基础教育实现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的教育目标。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新型学徒制度,推进职业中专在园区设立教学点和实习基地,打造为集学历教育、技术推广、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为一体的开放性平台。

推进终身教育加快发展。进一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大力发展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和校外教育,畅通终身教育通道。深入推进各行业学习型组织、城乡学习型社区创建活动,建设学习型城市。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

专栏12教育事业建设工程

学前教育:乡镇公办幼儿园、县城中心幼儿园。

县城中小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村级教学点、农村教师周转房、文教新区、教师发展中心。

高中教育:第一中学学生公寓、青年教师周转房,第二中学体育馆、运动场、教学大楼,民办优质高中学校

职业教育:职业中专整体搬迁,新建职教新区和高级技工学校。

第三节推进健康绥宁建设

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推动人民健康状况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持续改善。

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坚持基本医疗卫生公益属性,科学均衡配置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县内二级以上医院现有资源,推进介入中心、心电中心、影像中心、病理诊断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建设,实现区域资源共享、检验检查结果互认。加强县域内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重症医学、中医、康复等临床专科建设,加快数字化医院和远程医疗建设,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县人民医院扩容,新建内科住院楼、医养结合中心、传染病医院,配置完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高压氧舱、血透机等设备,提升救护能力,创建三级综合医院。县中医医院完成整体搬迁,拓展康复理疗、康养、血透、介入治疗、治未病等服务功能,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特色专科和优势病种诊疗服务能力得到加强。加强乡镇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配置完善乡镇卫生院彩色B超、DR、血常规分析、CT等医疗设备,加快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建设。推进共有产权村卫生健康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实施乡村(社区)卫生健康服务一体化管理。大力发展健康教育、免疫接种、妇幼保健、慢病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加快精神卫生机构建设。2025年,95%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范化管理要求,90%以上的行政村卫生室实行一体化管理,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村合格医生实现全覆盖。全面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二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国医堂、“治未病”中心,所有乡镇卫生院和75%以上的村卫生健康室具备中医药服务能力。支持县内医院与省市知名医院建立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引进外地先进管理经验和医疗技术。吸引高技术人才到县内医院工作。支持县级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建立医联体、医共体。支持社会办医,鼓励有经验的执业医师开办诊所。支持企业、慈善机构、基金会、商业保险机构等以出资新建、参与改制、托管、公办民营等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发展专业规范护理服务。

深化医药卫生健康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强化公立医院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公立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推进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逐步实行编制备案和人员聘任制。实行医药分开、分级诊疗,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进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发展高端医疗设备。到2025年,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主体、覆盖城乡规范管理的药品耗材供应保障体系。提升医药卫生健康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模,改革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制度,扩大全科医师、儿科医师、中医药人才、卫生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模,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稳步扩大城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范围,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深化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疗报销“一站式”结算服务和异地就医结算政策。做好基本医保、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政策衔接,建全重大疾病医疗保险和救助制度。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

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控制、妇幼健康服务、慢性非传染病预防控制、卫生健康综合监督、卫生应急综合管理及健康促进体系,提升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完成县疾控中心实验楼维修改造,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加强急救中心能力建设,在车站、社区、体育馆、学校等公共场所选点安装AED。支持县妇幼保健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争创二级甲等妇幼保健院。到2025年,每千名儿童床位数增加到2.0张,每千名儿童儿科执业(助理)医师达到0.5名。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完善国民健康促进政策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普及健康教育和健康知识,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加强公共卫生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强化病媒生物防制。树立良好饮食风尚,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坚决革除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推广分餐公筷、垃圾分类投放等生活习惯。深入推进卫生城镇创建,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县城。推广“四格式生态厕所”等新技术,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到2025年,全县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6%以上。

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全面落实食品安全监管“四个最严”要求,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建设。完善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等全过程监管网络,落实GMPGSP等管理规范推进“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加强食品药品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完善以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检测所、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2个县级检验机构为中心,6个市场监督管理所快检室、17个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为骨干,多个大型商场超市及农贸市场快检室为补充的新型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确保食品药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食品生产企业100%实行风险分级管理,餐饮服务经营单位实现100%的量化分级管理,食品违法案件处理率和问题产品处置率达到100%,建设全省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区。

第四节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质量,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大力推动社会福利和优抚安置事业发展,加快建成覆盖城乡全体居民、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险制度。建立健全以社会救助为保底,社会保险为主体,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商业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实现社保基金的安全可持续运行。加大对弱势群体参加社会保险的资助力度,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失地农民库区移民、生态移民、扶贫搬迁户、灵活就业人员、基层工作人员等社会保障工作。到2025年,工伤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95%90%100%社会保障卡持卡率达98%以上

建立健全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扩大公共租赁住房来源,构建商品房开发配建公共租赁住房、在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修建公共租赁住房、盘活政府存量住房等保障供应体系。加大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可购置普通商品房用于公租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扩大住房公积金受惠人群,将住房公积金纳入劳动合同,加快住房公积金向企业及其所有员工尤其是民营企业和农民工覆盖。加快电影院片区、机械厂片区、园艺场等片区整体开发,建设高品质住宅小区,满足住房市场细分需求。

推进民政事业发展。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建立健全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加大对孤儿、残疾人、精神病人基本生活保障力度。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推进社会购买社会救助服务。促进慈善事业发展,规范发展网络慈善平台,加强彩票和公益金管理。推进殡葬领域改革完成殡仪馆、城市公益性骨灰安放设施建设。大力推行节地生态安葬,全面建立惠民殡葬和节地生态安葬奖补制度。

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退役军人服务保障体系,积极推进退役军人服务站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有效维护退役军人合法权益。在公共服务场所建立军人优先标识,保障军人依法优先服务。在乘坐县城内公共汽车、医疗保障、住房保障、教育、保险等方面落实军人军属、基干民兵优待政策。做好随调配配偶子女工作安排、落户和教育等工作。大力弘扬英烈精神,加强烈士纪念设施建设和管护,深入推进双拥模范县创建。

第五节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彻落实人口国策,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积极应对老龄化趋势,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高人口生育质量。改革计生优质服务供给模式,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全面落实两孩政策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提升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管、教育等相关公共服务需求供给能力,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落实城乡生育补贴制度,增强妇女生育保障能力,提升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整合共享人口信息、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数据库,推进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综合管理业务集成运用,建设人口健康信息平台。

积极应对老龄化。建立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实施乡镇敬老院提质改造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建立养老联合体,完成县城健康养老示范中心以及武阳、洛口山北部养老联合体和寨市、竹舟江南部养老联合体建设,推进军民融合康养基地等专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服务,推进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之家、互助式养老服务中心等社区养老设施建设。推动养老综合服务改革,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大力拓展休闲养老、军民融合康养、中医药养生保健、森林疗养、养老文化、养老民宿等业态,加快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开辟老年护理、健康咨询、陪护就医等消费新领域,推进医养结合融合发展。2025年,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村(社区15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和养老紧急救援系统。

发展妇女儿童事业。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坚持和完善促进男女平等、妇女全面发展的制度机制,加大妇女权益的法律保障力度。拓宽妇女就业渠道,落实男女同工同酬,消除就业性别歧视加大女干部培养选拔力度,提高妇女参政议政能力。加大女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持续提高妇女受教育程度。建立妇女健康管理、服务和保障体系,提升农村妇女和城镇低保家庭妇女“两癌”检查人群覆盖率,加大贫困“两癌”妇女救助力度贯彻落实儿童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促进儿童优先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制度体系,依法保障儿童受教育权利。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指导和干预,提升儿童营养及食品用品质量安全水平。建立完善儿童监护监督制度,加强对农村基层儿童保护、留守儿童关爱服务和困难儿童保障力度,有效预防和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儿童早期发展。

完善残疾人帮扶体系。加大残疾人社会救助力度,健全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加强残疾预防,提升残疾康复服务质量。实施无障碍环境行动计划,着力提升残疾人康复、教育、服务设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

专栏13:民生保障重点工程

卫生健康:人民医院内科住院楼、医养结合项目、传染病防治医院,中医医院整体搬迁及能力提升工程,乡镇卫生院设备完善、职工周转房项目,疾控中心改造、妇幼保健院能力提升工程。

保障性住房:县城城边村(社区)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改造。

养老工程:健康养老联合体项目、森林健康养老示范中心。

全民健身保障工程:全民健身中心、黄桑生态旅游区户外运动、30个农村社区体育场地设施。

文化事业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红军征战绥宁长征文化园、绥宁雪峰山长征学院。

第十章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法治绥宁平安绥宁

加快推进全国第一期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地区建设,一体化推进全县社会治理现代化,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第一节建设法治绥宁

法治政府建设为重点,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法治保障。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强化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管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实施全面提升政府依法履职和经济管理能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推行普法工作,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行政执法公示、执法全过程记录和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三项”制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实行政务和行政承诺考核制度,充分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行政理政。

坚持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落实纪检监察和刑事司法办案标准和程序相衔接的具体规定。进一步推进司法公开,完善错案预防、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加强法治人才培养和管理,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和司法救助机制。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扩大公民法治教育覆盖面。创新法治宣传形式,突出村(社区)法律顾问平台、司法所平台、“互联网+”法制宣传“村村响”平台,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持续开展法治建设、扫黑除恶等大型主题“清单式普法”活动。进一步加强法治教师、法治副校长和法治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法治教育网络。

第二节完善现代社会治理

完善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和社会安全治理体系,转变治理方式,建立可控、合法和制度化的机制,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维护社会安全稳定。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分裂活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能力建设国家信息技术运用创新工程建设,确保产业、金融、科技、信息、生态、资源等领域安全。坚持治绥必严,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及扁平化治理模式,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完善事前事中协商落实机制。引导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和诚信自律,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支持群团组织、公众和企业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依法管理好宗教事务。推进网格员、人民调解员等队伍与社会工作人才队伍融合发展。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现代科技与域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建设大整合、高共享、深应用的智能化平台。建立完善视频感知音频感知微信感知空气和水源末端感知自然灾害隐患监测消防末端感知等构成的城乡末端感知系统,高效集成社会治理数据资源,提升预测预警预防各类风险能力和精细化服务群众水平。

健全社会安全体系快推进“雪亮工程”、“雪亮乡村”等社会面治安防控网建设,完善重点人教育管控机制形成打防管控一体化的大防控格局。加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健全网格化服务管理机制,重点人员、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管控工作完善网络社会综合防控体系。深化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建立健全扫黑除恶常态化机制集中打击整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防控新型网络安全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健全落实社会矛盾源头预防、排查预警、多元化解机制。强化突发案事件应急处置“邵阳快警”“一村一辅警”动态巡防快速反应机制,构建实战化、扁平化、合成化应急处置模式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在县人民法院建立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在各乡镇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有效降低万人起诉率和民商事纠纷增长率。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工作,注重民意收集与信息反馈,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调处机制,加快推进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有效防范和化解劳资纠纷、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医疗纠纷、房地产等引发的各类社会矛盾。

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因地制宜成立群众自治组织,搭建便捷议事平台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广泛实行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深入开展法治乡村建设,注重发挥基层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带头作用,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聚焦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推进严格执法,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政法系统执法监督,构建开放动态透明的阳光执法司法机关。推进道德规范建设,深入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加强村规民约、市民公约建设,建立健全监督和奖惩机制,弘扬公序良俗。

打造诚实守信社会环境。强化信用平台建设,推进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与政务数据共享平台、市场监管平台等综合性平台对接。进一步完善红黑名单管理制度,规范红黑名单认定方式,按标准和流程开展系列评审认定工作。全面拓展联合奖惩范围,完善联合奖惩措施库和对象库。完善信用修复管理制度,规范信用修复标准和流程,加强失信主体合法权益保护。建立智能化信用评分模型,科学合理推动评价赋分标准建设。完善招商引资、工程建设等重点领域诚信建设管理、监督、评估和考核机制,支持引导有实力的信用服务机构参与、承担失信案例核查、信用修复、行业信用监管。

第三节完善公共安全体系

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认真践行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救灾理念,坚持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加强重大公共安全应急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

保障人民生命安全。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好公共安全风险源头关、监测关、管控关,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工作体系,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交通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江河控制性枢纽工程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推进堤防蓄滞洪区建设,提升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山洪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能力,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建立国防教育基地和民兵训练基地,强化国防观念,推进国防动员建设发展。

提升应急管理水平。坚持关口前移,加强日常防范和源头治理,建立健全对反恐维稳、事故灾难、突发环境事件、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到2025年,形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安全生产、综合防灾减灾形势趋稳向好,各类事故总量持续下降,坚决杜绝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发生全社会防范应对处置灾害事故风险的能力显著提升加强安全生产特别是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基层消防三年上台阶、消防安全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加强智慧消防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应急综合指挥平台,持续加强隐患治理、预测预警、防灾减灾、应急救援、森林灭火预警监测系统、应急科普教育基地、信息指挥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物资储备管理和运行机制。加快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提升,加快建设以综合、专业、社会单元为主体的应急救援队伍。

十一  加强组织保障  合力推进规划实施

发挥规划对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引导调控社会资源,加强重大项目谋划推进,逐年分解落实任务,强化实施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目标顺利实现。

第一节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凝聚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谱写中国梦的绥宁篇章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县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党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有效落实。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实施“两清单一措施”,强化政治巡察和政治监督,提高党的建设质量。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深化拓展政治建设考察,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以正确用人导向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完善人才工作体系,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加大基层基础保障力度,减轻基层特别是村级组织负担,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忠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严格党员管理监督教育和引导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的向心力、战斗力、吸引力、组织力和号召力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从严治党,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市委、县委“约法三章”,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强化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以零容忍的态度惩腐反贪,持续推进廉洁单位创建,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构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以良好的党风带政风促民风

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保障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独特优势,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水平。贯彻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努力为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发挥作用搭建平台,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提高基层群众自治能力和水平,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实效。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好反映群众呼声,维护群众合法利益,把各自联系的群众紧紧凝聚在党的周围。坚持党管武装,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建设。

第二节合力促进规划实施

确政府主体责任,强化政策统筹协调,科学配置公共资源,广泛动员各方面力量,推进规划实施。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本规划提出的各项发展改革目标任务,各部门要严格按照职能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本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及重大战略、重大行动、重大工程要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要明确工作责任和进度。各级各部门要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分解工作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横向加强部门协作,做到各司其职,形成合力;纵向加强政府上下沟通,做到政通令行。加强统筹协调,适当政策倾斜,财政预算优先考虑规划实施需要。纳入本规划的重大项目,要简化审批核准程序,优先保障规划选址、土地供应和融资安排等。

激励社会广泛参与。广泛宣传绥宁“十四五”规划,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规划宣传,使公众深入了解规划确定的方针政策和发展蓝图,让社会各界充分参与规划的实施与监督,形成全社会关心规划、积极参与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动员,凝聚各方力量,各方合力,团结协作,发挥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作用,汇聚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形成全员参与建设美丽绥宁的生动局面。

坚持市场导向。本规划提出的预期性指标和产业发展、结构调整等任务,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主要发挥建立市场体系,制定市场规则,监督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发挥市场机制等职能。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要充分尊重市场作用,建立市场体系,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制定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策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第三节健全规划推进机制

十四五发展目标和任务,集中力量实施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点建设工程,充分发挥重大项目和政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完善规划体系。健全以县“十四五”规划纲要为统领,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等为支撑的规划体系,主动对接国家和省市“十四五”规划。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的专家咨询制度和部门协调机制,加强各级各类规划协调、咨询和论证工作,提高规划的科学和民主化水平。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强化项目支撑。项目建设作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抓手。按照“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项目滚动发展思路,围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积极谋划和组织推进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抓好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投入。发挥重大项目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管理,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十四五”期间,形成以楠竹为核心的300亿产业集群,谋划12个国家级重点项目,510个省级重点项目,实现总量、质量、效益不断提升。

强化资金支撑。加强银政合作和银企合作,创新投融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广EPC方式和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和专项债券、专项企业债券支持以及银行信贷资金支持。加强对政府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管,严控政府债务总量和新增债务。

健全评估考核机制。建立规划实施动态监测机制,推进规划监测与中期评估。县发改要会同有关部门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要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提交县人大常委会审议。强化对民生福祉、生态文明、社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等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综合评价考核,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各部门、园区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


主办单位:湖南省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数据局 网站地图
政务服务热线:12345 E_MAIL:admin@hnsn.gov.cn(仅受理网站维护相关事宜)
湘公网安备43052702000102号 备案号:湘ICP备05013746号-1
网站标识码:4305270003
主办单位:中共绥宁县委、绥宁县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绥宁县行政审批服务局
2024今晚澳门开特马,2024年澳门今晚开奖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