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名称: | |||
索引号: | 发文编号: | ||
公开目录: | 公开责任部门: | ||
发文日期: | 公开形式: | ||
生效日期 : | 有效期: |
5月6日,价值50多万元的高山茶叶通过物流网络源源不断地从绥宁县瓦屋塘镇销往全国各地。
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阴雨连绵,绥宁县三星桥茶叶公司老板刘飞燕正好利用这一时机,组织直播带货,将瓦屋塘镇的“三驾茶车”集中推向市场,全国各地订单纷至沓来,喜煞了当地雪峰茶农。
瓦屋塘镇地处雪峰山脉东南部腹地,海拔400多米到1400多米不等,曾经盛产玉兰片,数年前以千亩八月瓜享誉湘西南。而今,该镇瞄准市场需要,深挖和整合当地资源,依靠“三驾茶车”闯开茶叶市场带富一方百姓。
“茶产业+红色文化”:衍生“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
“山青翠,水幽雅,上将岭上美如画。当年将军断右臂,一腔热血化红霞……”“说一个长征的故事哟,等呀么等你来呃;讲一名将军的事迹哟,等呀么等你来哟;唱一段优美的歌谣哟,等呀么等你来哟;建一座秀丽的村庄,等呀么等你来哟……”这两首动听的歌曲,分别是侗族歌手王馨和星光大道月冠军张映龙唱响的《上将岭茶歌》和《上将岭茶迎四海》。
“顾客买到‘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只要用手机扫描包装袋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红军长征中贺炳炎将军鸡公坡断臂的故事,聆听到本土音乐工作者创作的茶歌,欣赏到上将岭上漫山遍野的茶树……就冲着这一创意,我们‘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线上线下十分畅销。”瓦屋塘镇皮叶村党支部书记、主任杨时岩介绍。
原来,在平均海拔700米的皮叶村,积极学习和引进保靖黄金茶生产流程,在当年红军战斗过的鸡公坡上建成标准化茶园11.8公顷,建设深加工厂房600多平方米,每年制作新茶200公斤以上,打造“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品牌。
“由‘茶产业+红色文化’衍生出来的‘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是我们绥宁雪峰山民推出的第一驾茶车。“上将岭”即“鸡公坡”,喝着上将岭高山红茶,品味贺炳炎将军无所畏惧的‘硬骨头’精神,感觉真的喝到嘴里的不只是茶!”全国人大代表、“绥宁上将岭高山红茶”形象代言人胡美娥说。
“茶产业+生态文化”:派生“绥宁三星桥高山有机茶”
从皮叶村往北走7公里,便到了刘飞燕打拼多年的瓦屋塘镇三星桥村。1989年出生的隆回滩头妹子刘飞燕偶然跟随闺蜜同学来到三星桥游玩,不料一眼爱上同学的哥哥,也爱上了三星桥的山山水水,从此决定在这条山沟沟里呆一辈子。10多年来,她和丈夫袁春林流转平均海拔800米的数百亩高山土地,山顶种茶、山腰养羊、山脚种稻,走出了一条稻草和秕谷加工成饲料喂羊→羊粪肥茶→茶树老叶和茶果发酵肥田→冬春稻田嫩草放羊的绿色循环发展道路。
“由‘茶产业+生态文化’派生的‘绥宁三星桥高山有机茶’,是我们绥宁雪峰山民制造的第二架茶车。现在,三星桥村一共有30多户村民跟着我们两口子发展有机茶, 平均每年新造茶园上百亩,每户纯收入至少在5万元以上。”刘飞燕说。
“茶产业+梅山文化”:诞生“绥宁庙湾野生云雾茶”
沿着山路从三星桥村再往北走18公里,就是号称“绥宁西藏”的瓦屋塘镇庙湾村。庙湾村最高海拔1400多米,一年之中将近半年可见冰雪,境内野生茶树密布,居民崇尚梅山文化。
自明清时期起,“绥宁庙湾野生云雾茶”即为朝廷贡品,每年清明前后二十来天采摘,每株茶树只采嫩叶数片,沸水冲泡,茶叶欲沉欲浮,银针倒立,清香弥漫,素有“庙湾一杯茶,人间万两金”美誉。
新中国成立后,绥宁县档案馆有关资料记载:1954年,湖南省农学院朱先明老师率先在绥宁庙湾一带发现大面积成片野生茶树,其茶叶品质经当时在华苏联专家用先进仪器鉴定,得到高度评价;中国船舶总公司第七研究院教授、云南省政协原常委董琳在一次品鉴庙湾野生云雾茶后长叹一声:“这种茶,可惜不能天天喝得上!”
“梅山文化的核心是崇尚和遵循自然。我认为由‘茶产业+梅山文化’诞生的‘绥宁庙湾野生云雾茶’,是绥宁‘三驾茶车’中最具有市场冲击力的一驾马车,相信它会在雪峰新茶农的推动下,越走越远、越走越红。”绥宁籍民俗专家张千山表示。
庙湾一带的居民,清明前后一般每天可以采摘到野生茶树鲜叶2.5公斤左右,按每公斤60元计算,仅20天左右每人能够增收2000元至3000元。
“以前别人叫我‘羊妹子’‘稻嫂子’,现在我喜欢大家叫我‘茶婆子’。我愿意用我擅长现代销售的一技之长,带领绥宁雪峰山民‘三驾茶车’驶向全国、全世界!”今年35岁的刘飞燕说。